papi醬的孩子隨父姓被罵上熱搜 你讓孩子跟誰姓?

2020年05月13日09: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13日電(袁秀月)這兩天,“冠姓權”一詞又進入公眾視野。papi醬因為在最新視頻中透露,她的孩子隨父姓,而被網友罵上了熱搜。

有網友認為,papi醬竟然不注重“冠姓權”,她的獨立女性人設都是假的。

微博截圖

而在上個月,也有女性博主發文稱,因為爭取孩子的“冠姓權”失敗,而選擇與丈夫離婚,由此在網上引發大規模討論。

微博截圖

“冠姓權”是什麼?為什麼能引發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討論?今天我們從姓氏的歷史說起。

姓氏代表著什麼?

其實,最早的時候,“姓”與“氏”是兩回事。“姓”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為制止亂倫、亂婚等現象,氏族實行族外婚制,孩子隨母親居住。姓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們所共同擁有的符號標記。

因為最早以女性為本位,所以中國最古老的的幾個姓都帶有女字旁。如:姬、姜、姒、姚、嬴、姞、妊、媿 、姺、姑等。

而“氏”是從“姓”中衍生的分支,最早姓是女人的尊榮,男人既沒有姓也沒有氏。后來男人有氏,但姓貴而氏賤。

到了父系氏族時期,姓氏的地位反了過來。天子有姓而無氏,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隸隻有名,而無姓無氏。到了周代,姓和氏才開始混淆。在秦漢時期,姓氏合二為一,平民逐漸也擁有了姓。

有學者表示,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后期,建雛形於奴隸社會,但真正成為一種社會觀念形態則是在封建社會。

女子冠夫姓的由來

姓氏從產生時便有貴賤之分,到了封建社會,姓氏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后,其在貴賤、上下、尊卑層面也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規范。例如西漢時期門閥制度興盛,姓氏演變為維護財產和權力的工具之一。

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也表現在姓氏上,進入父系社會后,女性逐漸失去自己的姓氏。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后屬夫氏,可以夫氏為稱,亦可仍以父氏為稱。在公共場合,女性大多不使用名字,尤其是結婚后,外人大多以夫姓稱呼為“某夫人”,或者是以父姓稱“某氏”,亦或是冠夫姓稱“某某氏”。

這種姓氏制度持續千年,直到近現代才有所鬆動。民國時期,“民國民法”對婚后婦女姓氏的變更,就曾引起各界激烈討論。

有人希望維持習俗舊制,認為男女的真實平等,不在於區區姓氏問題。有人提出,出嫁女子從夫姓,入贅男子從妻姓,但對外時得用本人之姓名。

也有人支持女子婚后維持本姓,或者是區別對待,如獨立女性保留姓氏等。還有人提出激進意見,認為姓氏沒有存在的必要,男女之間也就不存在冠姓之爭了。

基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民國民法”仍延續習俗,其第1000條規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當事人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說在約定情形下,婦女可不必冠夫姓。

《婚姻法》規定,子女可以隨母姓

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冠夫姓”也在生活中逐漸消失。1950年我國《婚姻法》第十一條就規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至於孩子的姓氏,1980年的《婚姻法》中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我國現行《婚姻法》則改為“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一字之差,體現了對男女平等以及對女性社會地位的尊重。

而據公安部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最近30年,在姓名中同時使用父姓和母姓的人數快速增長。1990年底,這一數據為11.8萬。到了2018年底,這一數據增長為110萬。

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孩子隨父姓仍然佔據主流。而近些年來,隨著女性意識的崛起,對於子女“冠姓權”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還因為“一姓之差”家破人亡。2015年以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二胎隨母姓的數量也明顯增加。

爭取“冠姓權”有必要嗎?

在今天,“以我之名冠你之姓”似乎不再是浪漫之語,姓氏承載的家族傳承、血緣圖譜也不復以往那樣厚重。就像有人說的,女性追求“冠姓權”,看似是“兩姓”之爭,實則是“兩性”之爭,是女性對自身權益的維護和自主性的表達。

但爭取“冠姓權”和獨立女性之間似乎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不是所有爭取“冠姓權”的女性就是獨立女性,或者不爭取的就不是獨立女性。是不是獨立女性,關鍵看她是否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經濟,以及獨有的對人生的追求和對社會的貢獻,不是靠口頭說說就行的。

那些因為別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孩子隨父姓就大肆辱罵的人,追求的恐怕不是“冠姓權”,而是“霸權”。

而且,跟爭取自身的姓名權不同,爭取孩子的“冠姓權”還涉及丈夫,孩子長大后可能也要發表意見。說實話,這是一個家庭內部的協議,關旁人什麼事呢,對吧?(完)

(責編:黃艷、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