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五一”國際勞動節,春風和煦,鮮花搖曳,最美的色彩和熱烈都奉獻給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讓我們牢記今天的幸福與美好離不開千千萬萬勤奮做事、勤勉為人、勤勞致富的普通勞動者。
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因為勞動創造,我國成為全球GDP第二的國家。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逼近100萬億元,同比增長6.1%,成績的背后是億萬人民的苦干實干、辛勤勞動。產業工人、返鄉創業者、快遞小哥、電商老板、個體從業者……一個個起早貪黑、奔跑忙碌的身影,向世界展現精彩紛呈的“中國發展故事”。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更是幸福的源泉。休謨說:“正是勞動本身構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獲得的享受,很快就會變得枯燥無聊,索然無味。”雖終日忙碌,但勞動創造能夠讓人發揮最大的才華、能力和潛在素質,滿足自我實現的價值需要,從而觸摸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正如一首《幸福在哪裡》歌詞所寫,幸福“她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裡! ”“她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夢裡!”“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艱苦的勞動裡! ”每一個人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用雙手和智慧締造屬於自己的幸福,也為共同的中國夢貢獻著一份力量。
當下,復工復產加速推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唯有依靠廣大勞動者的付出與創造,才能實現奮斗目標,托起美好的未來。因此,我們更要呼喚腳踏實地、勤勤懇懇、誠實勞動、辛勤耕耘的奮斗精神,進一步改善勞動者的收入分配、權益保障等制度設計,創造機會均等的公平機制,捍衛勞動者的尊嚴,讓勤奮做事、勤勉為人、勤勞致富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從而激發每一位勞動者最大的潛能與創造力,共同實現燦爛的中國夢。
5月1日,在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電力職工在80多米高空對220千伏深(秀)黃(栗樹)雙回輸電線路進行架線施工作業。通訊員 宋衛星 攝
5月1日,在亳州市譙城區牛集鎮獼猴桃種植基地,果農正在樹下進行疏花作業。通訊員 武清海 攝
5月2日,蒙城縣渦河蒙城樞紐建設工地節制閘施工現場,工人在緊張忙碌地進行閘墩腳手架搭建。通訊員 胡衛國 攝
返鄉者:投身“希望的田野”
4月下旬的一個艷陽天,在蕪湖縣花橋鎮復興村惠美家庭農場,農場主李興華和員工們忙著給桃樹抹芽、施肥。
“我和愛人原本在廣州工作,2015年返鄉創業。看到村裡有農戶種桃樹的效益不錯,我們也將家裡的10畝地都種上了桃樹。 ”李興華說。
種桃,李興華不是跟風。經過一番調研,她發現當地農戶種植的都是油桃,於是流轉了100畝地,主打黃桃。正當她一身干勁時,2016年夏天的一場暴雨,淹壞不少桃苗。“那會兒我很沮喪,差點都要放棄了。多虧政府支持婦女創業,給我貸了10萬元,親戚朋友們也伸出援手,我才渡過難關。 ”李興華回憶道。
種桃,李興華講究方法。為了學習農技知識,2016年,她先后在六安、鄭州、合肥的果樹研究機構學習,掌握桃的習性和田間管理技術。 “修剪、嫁接、農藥管理,全是學問。 ”李興華說,她和合肥、鄭州的果樹專家建立了長期聯系,遇到難題及時求教。在當地農業部門的組織下,李興華還前往上海等地考察果樹種植,開拓眼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7年,李興華家的黃桃銷售額達100多萬元。 “一開始,除了線下售賣,我們還通過發朋友圈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外地朋友購買。因為桃子品相好、味道好,大家口口相傳,銷售渠道漸漸打開,回頭客也越來越多。 ”李興華告訴記者。2018年,惠美家庭農場的桃園面積擴大到300多畝,當年銷售額達300萬元,2019年銷售額又翻了一番,達600多萬元。
趟出了致富路,李興華還帶著鄉親們一起走。她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動當地20多戶農戶一起種植桃樹,目前種植面積接近2000畝。“我們向這些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他們銷售桃子。”李興華說。不僅如此,在自家的惠美家庭農場,她也帶動了80余人就業。
鄉村振興需要致富帶頭人。“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更加給力,相信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投身‘希望的田野’。 ”李興華說。
脫貧戶:新生活從“頭”開始
一輛電動三輪車,一把椅子,一套簡單的理發工具,就是苗慶永流動“理發鋪”的全部家當。
今年45歲的苗慶永是阜陽市颍泉區聞集鎮楊店村人,天生腿部殘疾。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勞動能力嚴重受限,兒子在上小學,生活的重擔壓在他一個人身上。
2014年,苗慶永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殘疾人補貼等一系列扶貧政策,使苗慶永燃起了新生活的希望。當時扶貧干部到家裡訪問時,了解苗慶永有理發的手藝,便鼓勵他在集市上擺個理發攤子。 2015年,在村干部的張羅幫助下,苗慶永的理發攤兒開張了,新生活從“頭”開始。
“苗師傅手藝好,價格也便宜,在這裡剃頭很舒服”,這是大伙對他的評價。他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剃頭攤子,給每位顧客理發時都特別耐心,哪怕時間久一點,也要讓顧客滿意。在他那裡理發,很實惠也很方便,鄉親們一律半價。樂觀的苗慶永跟他們都能聊得來,小小的理發攤經常圍了不少人。
由於楊店集和姜堂集錯開逢集,苗慶永的理發攤每天都有活兒干,理發的辛苦錢,加上其他各項收入,這幾年,苗慶永每年進項在3萬元左右,擺脫了“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窮日子。2018年年底,堂屋裡挂上了亮閃閃的“脫貧光榮”牌子。
理發攤讓苗慶永重拾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一次在與田樓敬老院老人交談中,苗慶永了解到該院幾十個老人行動不便理發困難,便決定上門為老人免費理發。每月他都帶著“家當”到敬老院,為老人理發,風雨無阻,這一堅持就是五六年。
如今的苗慶永仍然在集上擺攤兒,免費為五保老人理發,日子越過越好。 “是黨的扶貧政策和幫扶干部幫助我脫了貧,我一定會腳踏實地,用雙手努力奮斗,早日走上致富路,為鄉親們多做些事。 ”
個體戶:“堅持就是勝利”
“停工一兩個月,現在好不容易復工了,能堅持下來就是勝利。 ”50多歲的王生海是個體工商戶,在合肥蜀山區經營著一家餐飲小店,售賣淮南牛肉湯和煎餅,一家四口全年無休。每天起早貪黑,換來小店人氣高漲,由於價格實惠味道好,在這條飲食街上,老王家的回頭客最多,餐桌翻台率最高。疫情前,每天可以賣出300多碗牛肉湯和五六百張香噴噴的煎餅。
4月27日下午5點,人流不算太密集,一個年輕人大踏步走進來:“老板,來碗牛肉湯,兩張餅子。 ”看得出是常客,客人基本都是附近寫字樓的年輕人和小區居民,而這麼豐盛的一頓,價格隻需16元。
“現在,客流在慢慢恢復,但生意依然不及原先,大概隻恢復了六成,比以前差多了。 ”牛肉湯的生意最紅火就是冬春偏冷兩季,夏季遜色一些。現在大半個春天快過去了,老王不免有些憂慮。 “主要是附近寫字樓的客流少了,住宅區的居民也不怎麼敢出來吃飯,周末生意更差一些。 ”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1000萬家餐飲機構,其中個體工商戶佔比超過九成,餐飲業的“大半江山”,是由像老王這樣一個個早餐包子店、拉面館等個體工商戶支撐起來的,每年創造著數以億計的營收、吸納著千千萬萬的勞動者,為千萬家庭帶來基本收入。而現在,他們正經歷艱難的恢復期。
老王是淮南人,四年前一家人搬到合肥尋找商機謀發展。合肥的市場前景比淮南大得多也更多元化,老王的小生意越做越氣派,憑借口碑與實力,他們從最初的臨街大排檔,做到了這個商業中心氣派的飲食街上,雖說每個月的房租要八九千元,但是店面寬敞明亮,干淨衛生,吸引了附近豐富的客源,每天小店川流不息,進賬不少,一家人一年下來能淨賺十多萬元至二十萬元,辛苦卻有收獲。
年初的疫情給他們的生活蒙上了一絲陰影,門面房租、水電費、居住房子的租金等等,加起來每月固定支出逾萬元,這些都讓老王覺得經營吃緊,好在一切慢慢走上正軌。 “房東響應國家號召給我們免了半個月的房租,減輕了一點壓力。”老王說,希望疫情快快結束,生意全面好起來,他還想5年內在合肥按揭買房置業,一家人在這個城市安下心來,慢慢燉好這一碗香噴噴的“牛肉湯”。
小微企:心裡總有一團創業的“火”
“外賣先放那裡吧,我等會再吃。 ”4月28日傍晚,剛接過外賣的合肥楓尚財務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成鋒,活動一下疲憊的身軀,站在窗前,眺望著天鵝湖繁華的夜景。
雖坐落在高大上的合肥天鵝湖商務區,但魏成鋒的企業卻是個典型的小微企業。有多小?隻有12個人。用魏成鋒的話來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公司專門提供代理記賬、報稅和注冊公司服務,客戶都是小微企業和個體戶。不少小微企業為省下不菲的會計人工費,讓他們公司當“代理會計”,一個月隻要200元至400元。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很多小企業節省成本找代賬,有的就業者也選擇自主創業,因此,小型代賬公司憑借價格優勢,生意反而“逆勢上揚”。
“忙得頭發昏!我得親自上陣。 ”魏成鋒疲憊地說,“每天工作12個小時至14個小時,忙得連飯都吃不上。政務服務大廳和稅務局到處跑,有時一天隻吃一頓飯。 ”
和多數創業者相同,今年33歲的魏成鋒有一番坎坷的經歷。 2009年,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的他,沒有和同學們一樣進入大企業或機關事業單位,而是選擇賣大閘蟹,首次體驗了創業失敗的滋味。他住過城中村,睡過網吧,在民營企業打過工,也在家裡待業過。不服輸的他,心裡總有一團創業的“火”。
“做人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麼分別。 ”他總用電影《喜劇之王》的台詞勉勵自己。
2018年,魏成鋒揣著在浙江打工的收入,來合肥再次“下海”。從孤家寡人,發展到一個小型經營團隊。正是因為創過業,他深感創業的艱辛,服務小微企業特別用心。他將“服務創業大眾,助力創業成功”作為公司的宗旨,一來二去,回頭客多了,事業開始蒸蒸日上。
忙碌的代價是:頭發掉得越來越厲害。他常笑稱,自己從一個“精神小伙”變成了“油膩中年”。
談及下一步的規劃,魏成鋒說打算向孵化器性質的綜合性服務企業發展,為小微企業、創業者提供“一條龍”服務。 “我們既是小微企業,也服務小微企業,創業就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魏成鋒最喜歡周杰倫《蝸牛》這首歌的歌詞。 “隻要奮斗,就有希望。相信總有一天,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
建筑工:“工期緊,我得抓緊干”
“1、2、3,起——”隨著老宋的口令,一根12米長、100多公斤重的鋼筋被抬上了彎曲機。
老宋名叫宋開國,今年47歲,是中建五局淮南四宜城棚改項目的一名鋼筋制作工。 4月27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工地上忙著。
黝黑的皮膚,響亮的嗓門,老宋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停下活兒,笑盈盈地走過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鋼筋打交道,9米、12米的鋼筋,用切斷機、彎曲機,弄成需要的模樣。 ”老宋告訴記者,一根鋼筋有100公斤左右,他需和工友趙有金一起作業,“我們兩個每天制作的鋼筋約有三四噸。 ”“一天下來,衣服都臭得很。手套隔幾天就破了,得換。 ”老宋的愛人陳道平也在工地,主要做些零散活,她笑著說,“現在天氣越來越熱,給他洗衣服都得多放點洗衣粉。 ”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最初,老宋在上海從事蔬菜配送工作,雖然比現在的活兒要輕鬆一些,但是賺得少一些,“我年紀不算大,小女兒還在合肥上學,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多賺點,我不怕辛苦。 ”在朋友的介紹下,老宋進入了建筑行業,起初沒有技術,他隻能做點打雜的活,但是他不甘心,找了個師傅學習鋼筋制作,“有了技術,能操作機器,干活更加有動力,現在一年能賺10萬塊錢。吃喝都在工地,有食堂、伙食不錯,有單間,我們夫妻住一起,挺有幸福感的。 ”
“往年,元宵節一過,我們夫妻兩人就出來干活了,今年受疫情影響,一直到3月17日,我才隨著項目包車從六安老家過來。 ”如今,老宋每天早上5點一刻就起床,早餐之后測量體溫、刷卡實名制進入工作區,還不到6點,“工期緊,我得抓緊干!奮斗是幸福的、勞動是快樂的,雖然很多人6點鐘還在睡覺,但是我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動,我覺得挺光榮。 ”
項目負責人吳維躍告訴記者,該項目是棚戶區改造的安置房,佔地面積47.93畝,規劃總建筑面積15.3萬平方米,建好后,能容納近千戶市民居住。城市的繁榮發展,建立在廣大勞動者隻爭朝夕的奮斗之上。飛濺的焊花,專注的眼神,嫻熟的操作……工地上,建筑工人們正用他們的辛勞,為城市的建設忙碌著。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