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為何開始火了

2020年04月28日11:00  來源:新民晚報
 

  剛剛過去的世界讀書日,一部5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在首播4個月后重又被刷屏。它以極盡溫柔的方式,將鏡頭聚焦於編輯、譯者、二手書店老板等隱身於書背后的愛書人,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百樣圖景﹔它沒有死氣沉沉掉書袋,不時露出的清新動態手工插畫和胡歌充滿磁性的旁白,讓人安靜下來,獲得力量和慰藉﹔它去年底上線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B站目前總播放量652.9萬次,豆瓣評分9.2,頗受年輕人喜愛。

  如果說《但是,還有書籍》讓我們看到一群人,在默默守護文學,抵抗著時代的浮躁,在浩瀚的書海裡,殺出一條血路,爭得一片土地﹔那麼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人生一串》再到即將上線的《我們的國家公園》《小小少年》等,“用年輕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B站近年來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的夾擊下,同樣殺出了一條血路,逐漸成為爆款紀錄片聚集地。

  網感,未必是迎合

  作為一部網生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令人倍感欣喜和振奮的是紀錄片的后續效應——片中提到的一些冷門書籍,被青年觀眾放入了購物車。在紀錄片第一集上線的第三天,作家袁哲生的小說集《寂寞的游戲》在出版社官方淘寶店賣出700多冊,臨時緊急加印8000冊﹔同樣一度斷貨的還有中華書局的《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在紀錄片更新期間,這部作品售出千余冊。

  與網紅主播、偶像明星動輒千萬級的帶貨能力相比,圖書千冊的銷量並不驚人,但讓冷門純文學以及歷史書籍在熱衷發彈幕的年輕一代中走紅,足以証明紀錄片的文化穿透潛能。在業內人士看來,《但是,還有書籍》是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后,又一部用青年審美打開市場局面的紀錄片佳作,其背后傳遞出一個市場信號:所謂青年觀眾好評多多的“網感”,絕不是指低姿態的迎合,而是基於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的創新表達。

  文化,也可以年輕

  其實,這遠不是紀錄片在B站這個青少年雲集的平台上的第一次突圍。自從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了爆款紀錄片《人生一串》后,B站便著重在新媒體紀錄片領域發力,並逐漸成為國內最大的紀錄片出品方之一。截至目前,B站紀錄片用戶突破6500萬,年輕化的紀錄片受眾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

  緣何?因為B站的紀錄片不僅有一顆文藝的初心,更有生活的煙火氣,它們講述熟悉的生活日常,又輕盈地解剖其間的人情和文化。讓我們翻翻B站2020年紀錄片排播表,《小小少年》將跟蹤拍攝“痴迷”於自然、科技、藝術、運動等不同領域的天賦異稟的孩子,記錄他們與眾不同的成長故事,當一個孩子痴迷於一件事,會爆發出怎樣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什麼是大學的味道?是平時挑三揀四,一個月不吃又會想念的食堂味兒﹔是懶洋洋窩在宿舍,搭配綜藝節目的外賣午餐,是住校時的百般嫌棄,離開之后又無比懷念的黑暗料理,《大學美食圖鑒》相信會寫滿美食與青春的故事﹔看過那麼多外國自然風光類紀錄片,我們自己的呢?《我們的國家公園》一網打盡豐富而瑰麗的地貌、珍稀神奇的精靈、多樣化的動植物資源、激動人心的生命歷程……日常題材、人文視角、形式新穎,B站經過幾年摸索,對於用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越發嫻熟。 首席記者 孫佳音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