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護士職業缺口問題,把關愛落在實處

2020年04月09日09:00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今年的世界衛生日主題是“支持護士和助產士”,中國將宣傳主題定為“致敬醫護,共抗疫情”。即將到來的“5·12”護士節,主題為“發展護理服務,人人享有健康”。

時值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世界衛生日意義重大。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強調,這次疫情期間許多醫護人員做出了巨大犧牲,其中一些人“因拯救他人的生命而永遠離我們而去”。

護理是一件非常瑣碎、細心、艱苦,但也一直被忽視的工作。除了技術的要求外,護理工作的沉重程度不亞於體力勞動。此次各省市援鄂醫療隊70%人員是護士,她們既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兼職做搬運工、清潔工、心理師等,勞動強度可見一斑。

由於過去這一職業普遍得不到相應的重視,護理工作的缺口逐漸顯現。世界衛生組織4月7日發布的《2020年世界護理狀況》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護士人數不到2800萬,缺口達590萬,在非洲、東南亞等地缺口最大。對此,一些國家需以每年平均8%的比例增加護士畢業生總人數,同時提高護士在衛生系統中的就業和留任能力,才能解決護士短缺問題。

在中國,截至2018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數超過400萬,佔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近50%,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3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士近70%。然而,這個數量與中國龐大的人口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雖然對於護士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並無明確要求,但是歐盟制定的基本標准是每千人需要8名以上護士。現在,全球人均擁有護士數量最多的國家是挪威,每千人擁有護士17.27人,美國、日本分別為9.8人和11.49人。即便歐美國家遠比中國的護士比例高,但很多還是面臨護士和護理人員的短缺。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護士供不應求的情況還在加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統計表明,中國目前有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他們最大的需求就是護理,准確地說,是照護。加上中國“4-2-1”的家庭模式,基本不可能完全由子女來照顧老人,需要依賴社會化的護理。因此,未來的護士必須兼顧照護師的工作,或者照護就是護士的一個種類和分支。

但是,現在國內的護士除了在社會地位上無法獲得認同,經濟收入也不理想。2017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護聯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護士群體發展現狀調查報告》顯示,76.5%的護士月收入低於5000元,僅有4.5%的護士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在美國注冊執照的護士年薪最少5萬美元,平均收入是6.56萬美元,收入高者可達9.67萬美元,而且護士的勞動時間有法律保護,每周工作隻有40個小時,不得超時服務。

未來社會對護士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補上缺口,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提高護士的待遇和薪酬做起,讓這份工作得到應有的尊重,把職業關愛落到實處。(張田勘)

 

(責編:黃艷、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