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鎮淮角韻、梵剎鐘聲、藏舟草色、教弩鬆蔭、蜀山雪霽、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頂朝霞”,古“廬陽八景”在清代便頗負盛名。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昔日“廬陽八景”現多已蹤跡難覓。1995年,經市民推薦、專家甄選,“包河秀色、教弩梵鐘、逍遙古津、琥珀流光、花園藝苑、環城翡翠、廬州燈火、蜀山春曉、吳王遺蹤、五裡飛虹”當選為“合肥十景”。轉眼10多年過去,大建設大發展中的合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整合成包公園,“包河秀色”平添風採﹔“琥珀流光”早已不孤單……新景新貌層出不窮,2006年,“合肥新十景”評選展開,包園清風、三河古鎮、李府春秋、翡翠環城、天鵝湖畔、逍遙古津、墨荷瓊林、蜀山覽勝、科學綠島、瑤崗風雲為廬州再添盛景。直至今日,這些美景都是合肥人心中當之無愧的“佳景”。
合肥之景盛,由春之始,在“合肥十景”“合肥新十景”中,就有很多春之盛景,為廬州城增添了許多爛漫的春光與動人的故事。
包河秀色
○包河秀色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鄉,包拯在開封府不畏權貴、清正廉潔,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譽。在合肥昔日的十景中,“包河秀色”就是由包公祠、包公墓園、清風閣、浮庄、廉泉井及包河秀水構成。
包河大家都不陌生,因是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清光緒年間編撰的《續修廬州府志》中稱為“包公池”。廬州歷史上流傳著“不要廬州府一轉,隻取護城河一段”的故事,傳說,當年宋仁宗要將廬州城賜給包拯,包拯堅辭不受,最終在皇帝的堅持之下,包拯接受了一段護城河,留給子孫。后人認為,包拯此舉,是考慮到河產不比田產可分可賣,再者,依河而生,既不會窮也不會富,以表明他做官不為發財的心跡。
古代的包河環境優美,自然風光絕佳。明末時人王槩寫道:“水木明瑟,鳧魚上下,頗極林野之盛也。”清代《江南通志》記載包河的風光:“蒲葦數裡,魚鳧上下。長橋徑度,竹樹陰翳。”那時的包河看起來還像是在野外的河流。
今天的包河,是國家4A級風景區包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庄等景點組成了一片佔地30.5公頃的園區,其中水域面積就達到了15公頃。
○包公園春景
包公祠,是整片園區的核心。北宋時期,包拯中進士后任開封府尹,在開封留下一個個傳奇的故事。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安葬處,擁有眾多遺跡。據《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另據碑文記載: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廟,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字克明)見小洲環境風景幽雅,遂將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並改洲名為“香花墩”。1539年,御史楊瞻把“包公書院”易名為“包公祠”。包公祠位於香花墩上,是包公幼年讀書的地方,四面環水,始建於公元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和包公廟的鼻祖,清末李鴻章捐銀重修。自明代以來,無論是官員上任,還是士人游歷,都會到此憑吊一番。文人墨客們除了表達對先賢名宦的敬佩之情,還要瞻仰存放在祠中的包公告身(古代授官的憑証,類似任命書)、畫像和朝靴。
祠后東側是廉泉井,這也是一處非常神奇的所在。傳說,歷代到合肥上任的官員,必要親自品嘗廉泉井的井中之水。凡是清廉居官者,必覺清涼宜人﹔而貪官污吏,喝下必定頭痛難忍,直至認錯悔過為止。到了清末,李鴻章的侄孫、舉人李國蘅在《香花墩井亭記》一文中詳細記錄了這個故事,並將之刻在了石碑上,以供后世瀏覽。
包河中還有一處不起眼的遺跡,叫作“腳印塘”。腳印塘長近20米,寬約8米,頗似巨人留下的一個深深腳印。它與包河呈丁字形,攔腰橫臥在包河當中。傳說,包公小時候在香花墩讀書,閑暇常到此處游玩。那時島上並沒有“玉帶橋”,有一天,包公突然想到對岸去看看,水面雖不寬,但無橋無船,於是,隻好猛地向前一跳。由於他本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這一跳便在小島上留下了一個又深又大的腳印,天長日久形成一個小塘,所以人們稱它為“腳印塘”。
以腳印塘的故事為代表,包河很多關於包公的故事都充滿了神話色彩,而其根源正是來自於合肥人民對這位清官的由衷崇敬。
現在的包河,是合肥城南著名的景觀,是合肥人休閑漫步、拜祭先賢的好去處。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尤以春日最盛。合肥包河春色新,柳綠花紅竹滴翠,繁花似錦,綠柳成蔭,春日融融,清風徐徐,如同一幅美景與歷史交織的人文畫卷,令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蜀山春曉
○蜀山春曉
列為“合肥十景”之一的“蜀山春曉”,從名字中就能窺見春季的大蜀山是多麼迷人和妖嬈。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坐落在合肥以西的大蜀山,海拔284米。這裡風光旖旎,四季景色優美。“蜀山雪霽”曾被評為古“廬陽八景”之一景,1995年“蜀山春曉”又列為合肥十景之一。
大蜀山不僅是一座森林公園,也是一座地質公園。它是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時期(約1.4億年前)的一座火山,現已是死火山。據20世紀80年代初期衛星拍攝的照片顯示,大蜀山上有兩個圓點,那就是兩個火山口,主火山口位於現行的主峰處。除了衛星照片証明外,大蜀山保留了古火山應有的火山錐、火山瀑、火山岩,連難以發現的火山頸也能找到。昔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遠眺,觸景生情,總要吟詠一番。明代詩人龔志益曾作《游大蜀山》詩句:“十年前此問岩阿,醉臥南窗共放歌。”清張祥雲曾寫下《蜀山》詩:“《爾雅》蜀者獨,茲山因得名。孤標摩碧漢,遠勢壯金城。嵐翠千層積,川原四望平。上方鳴法鼓,應有蟄龍驚。”《續廬州府志》曾記載它:“春山艷冶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臥,惟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蜀山,以滿山遍野郁郁蔥蔥的蒼鬆翠柏、奇花異草引人入勝。
○大蜀山春色
作為合肥近郊唯一一座綠山,這顆鑲在城市邊緣的綠寶石,多少年來,潤澤了它腳下的這一片故土,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合肥百姓,也見証了古城廬州的源遠流長。
大蜀山有過輝煌和蒼涼。史載唐貞觀年間山上的開福寺香火正旺,五代十國時期楊行密據廬州,在大蜀山建過行宮。1936年秋,“衛立煌,沒毫長,大蜀山,辦學堂”,他在這裡建起了蜀山農林職業學校。1938年5月合肥淪陷后,日軍炸毀了開福寺和農職校,砍光了山上所有樹木,並和抗日軍隊在此反復膠著。戰火兵燹和亂砍濫伐,致大蜀山變成荊棘叢生的荒灘禿嶺,正所謂“慘淡郊原落日黃”。新中國成立后,合肥成為安徽的省會。當初的規劃一度重點向西發展,因為蜀山一帶風景俱佳。山麓,逐漸綠化,扶蒼滴翠﹔水面,次第抬升,碧波蕩漾。山水相依,風光宜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蜀山愈加嫵媚,分外妖嬈,春日的景色尤其迷人。登臨山巔,極目遠眺,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漁帆隱約﹔漫步山麓林園,桃紅柳綠,蝶舞蜂喧,花團錦簇,竹影扶疏,令人心曠神怡。
環城翡翠
○環城翡翠
有些景致,無論過去多少年,都是合肥人心中當之無愧的“佳景”,如環城公園,就連續入選“合肥十景”“合肥新十景”。
說起合肥的環城公園,恐怕老合肥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始建於1980年、總長8.7公裡、總面積137.6公頃的公園,它抱舊城於懷,又融於新城之中,綠樹碧水像一條綠色環帶束於其間,被譽為“一串鑲嵌著數顆明珠的翡翠項鏈”。
合肥環城公園是在原環城林帶基礎上建設而形成的帶狀敞開式公園。1951年至1954年,合肥陸續拆除了廬州老城的舊城牆,修建環城公路並廣植林木,形成了與護城河並行的環繞老城區林帶。1980年,合肥園林部門在原環城綠化帶的基礎之上,開始修建環城公園,歷經4年完成。公園總長8.7公裡, 總面積137.6公頃,其中有52.6公頃的水面。這樣,合肥的中心城區,就得天獨厚地被環城公園所纏繞。而東西向穿城而過的主干道長江中路,把環城公園分成了“南環城”和“北環城”兩個部分。人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形成了西山、銀河、包河、環東、環北、環西6個風格各異的環城景區。包河、銀河景區以荷花為主體,形成夏景﹔其兩面崗巒起伏,楓樹成林,形成秋景﹔環西、環北連接杏花公園,構成杏花春景﹔環東擁有三國古戰場逍遙津公園,鬆柏連片,寒梅繞林,構成冬景。合肥的環城公園,作為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環形公園,“雖由人作,宛若天開”,以“城在園中,園在城中”而聞名全國。
杏花公園位於老城區西北隅,水西門內帶,為環城公園的田園風景點。“杏花”二字,源於李鴻章侄孫李國棟在此廣植杏樹,並建有亭台兩處,春來杏花爛漫,芳菲滿眼。從晚清起,這一帶就被統稱為“杏花村”。據《合肥縣志》記載:“水西門內舊有西水關連接金斗河,經箏笛浦、藏舟浦至東關。”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合肥是一座水城,水西門一帶更是蒲葦蒼蒼、恣肆汪洋。張遼水軍曾藏匿於此,進可出津水、入巢湖,攻打東吳要寨濡須塢﹔退可守淝水、保合肥城。舊時廬陽八景的“藏舟草色”,即指此處。箏笛浦則相傳是曹操狎妓載酒、縱情玩樂的地方,曾有漁人夜聞箏笛之聲,聞香氣氤氳。
以戰事聞名的合肥,這樣綺麗的往事,還有不少。“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裡相過不寂寥。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南宋著名詞人姜夔筆下的赤闌橋,就在環城公園的銀河景區內。今日桐城路與蕪湖路交口,建有“白石知音”的大型浮雕,浮雕為長46米、高4.2米,黑白相間的花崗岩。構圖吸收了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將生活場景、風景、民居與詩詞相融合,配以梅蘭竹石,於鬧市中給人一份寧靜。1176年的春夏之交,22歲的落拓詞人姜夔姜白石,宿命般地來到了合肥,在某個皓月當空的夜晚,結識了彈琵箏的合肥歌女“大喬”和“小喬”。此后他們之間開始了長達20年之久的生死愛戀。這期間,姜夔至少4次來過合肥。在他一生流傳下來的87首詞中,有22首是為合肥姐妹所作。赤闌橋就這樣橫跨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時空之上,成為宋詞千古絕唱中的經典意象。
而今,赤闌橋頭,“柳下坊陌”不再,而800年前的酒旗煦風,依然在蕪湖路西繚繞。環城公園的南半環水面開闊,呈現清新秀雅的園林風光﹔北半環則以蒼郁的喬木林為主,朴實粗獷,呈現自然濃郁的山林野趣。在環城公園的帶狀廊道上,楓楊、水杉、側柏、銀杏、毛白楊、杜仲、杜英、無患子、青岡櫟、重陽木、欒樹、鹽膚木等150余種喬木廣布其間,綠化覆蓋率高達95%。
春日,水清林綠、鶯飛草長,常有市民在環城公園如畫的風景中踏青、散步,風格迥異、斑斕繽紛的景點鱗次櫛比,逶迤綿延。在環城東路的東側,有著“廬陽八景”之一的“淮浦春融”,古時,這裡也是綠草如茵,風光秀麗。明清時期,這一區域逐漸形成一座渡口集市,每逢趕集的日子,商販們趁天還沒亮就早早趕到這裡。隨著人氣越來越旺,更多人來此逛街游玩。特別是春天的時候,合肥人喜歡來到淮浦渡一帶游賞,官吏文人到金斗驛聚會風雅,尋常百姓到淮浦巷趕集喝茶。如今,東環風景雄渾壯麗,“九獅銜環”、“鯤鵬展翅”等巨型雕塑,巍然屹立於各自廣場之中﹔南環景點清秀典雅,以水景為特點,依次有包河景區、銀河景區、稻香游園,造型別致的廊橋亭閣,錯落相間,呈現一派江南園林特色﹔北環繁花似錦,春光無限﹔西環生機勃發、神態萬千的野生動物群雕塑,或昂首吼嘯,或悠然閑步,或低首覓食,或跳躍嬉戲,栩栩如生,野趣盎然。環城公園的雕塑群,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小學生被老師領著,背著小水壺,跟小朋友們一起在雕像群裡玩耍。嬉戲、歡笑聲永久留存在合肥幾代人的回憶裡。
琥珀流光
○琥珀流光
琥珀流光,是一處有歷史底蘊的地方。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魅力既來自環城河的靈動,又來自黑池壩的壯闊,也來自琥珀山庄的精致。既是老城區醒目的地標,更是幾代合肥人記憶中的燈塔。
琥珀山庄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總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建設借鑒皖南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營”的風格。此外,小區內有中心湖、假山、曲橋、亭台等,風景優美。也正因此,它是合肥的驕傲,被譽為全省第一個園林式住宅小區,曾榮獲國家建設部城市住宅小區建設試點綜合“金牌獎”和全國建筑質量最高獎“魯班獎”。
琥珀山庄內有272棟樓,共6411戶居民,常住人口達到了1.6萬人。小區內不但有中學、小學、幼兒園、商業街、美食街,還有銀行、郵政等生活服務設施。小區完全對外界開放,四面八方的人都可以隨意進入。
○琥珀潭春光 鄧飛/攝
琥珀山庄內有很多著名的景點。琥珀潭景區劃分為綠化噴泉廣場、水上舞台和以“琥珀潭”為中心的人工石壁群三部分,創造一個開放的具有朴野風格的城市休閑觀光場所。琥珀山庄東面還有一處富含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生態風光的黑池壩風景區。
關於黑池壩,《縣志·古跡志》記載:“蜃潭,舊址在城西隍內,水色黑,四時不竭,俗名黑池壩。”“闊十丈至二十丈不等,地勢南高北下,設壩蓄水。”黑池壩原為西城牆外的護城河,北端起於南淝河的南岸,南至今安慶西路(早年南與琥珀潭相連,中間由一條壩埂隔開,便於百姓行走,進出城區)。當年黑池壩因地勢比南淝河高而無法蓄水,為使護城河連為一體,起到防護作用,所以,在北端淝河南岸筑壩蓄水,保護西城。如今,該景區作為合肥市的重要景點,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休閑,成為合肥的一大亮點。
翻開老合肥人的相冊,多多少少都會有幾張攝於這裡的照片,或立於環城河畔楊柳樹邊,或靠在動物雕塑旁活潑俏皮,或坐在河邊翠綠草地間……從上世紀90年代起,它就是合肥市萬千家庭周末休閑游玩的選擇。尤其是到了春天,“琥珀流光”在春光的映襯下姹紫嫣紅、五彩繽紛,更顯流光溢彩,是無數合肥人心裡美好的回憶。
天鵝湖畔
○天鵝湖畔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地標,但不論是老合肥人,又或是新合肥人,對於“天鵝湖”,都有著一種情結。
1995年時,合肥評選出了十大自然和人文景觀,那時榜單裡是沒有天鵝湖景點的。而十多年過去后,2006年,合肥推出的“新十景”中,“天鵝湖畔”成為城市新生的力量和新銳的代表成功登榜。在“合肥新十景”中,“天鵝湖畔”是特別的存在:因為她兼具自然美景和人文氣息,政治地位顯著、商業氛圍濃厚,堪稱與國際化都市最匹配的景致!
把時光倒回2002年,那時政務區破土動工,十五裡河的水系被引入、數百畝魚塘挖掘修整后成了1000畝的天鵝湖。
在當地老人的回憶中,此地當年為古集鎮,四周有河塘環抱,村民喜歡種植蓮藕,盛夏荷花盛放,河塘裡有蜻蜓流連、有荷香飄散,歲歲年年已成景致,被四鄉八裡趕集的鄉民譽以“荷葉地裡的集市”,荷葉遇到水不濕的特性,也寓意鄉民平安,“荷葉地”的命名也延續至今。
眼光再回到天鵝湖,2003年蓄水、2004年正式開放的它,當年還是郊區的一個人工湖,人煙稀少、荒蕪貧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天鵝湖,儼然已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重要地標,是全市的中心,天鵝湖像一塊寶玉鑲嵌在政務區中央,周邊的匡河,像金玉環繞,附近有合肥大劇院、安徽省博物院、合肥奧體中心、賴少其藝術館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文脈醇厚、詩意棲居。
收納著天鵝湖的波光粼粼,坐擁最具競爭力的機構和企業,聳立著密集的摩天寫字樓,甚至還擁有一流的教育、文化、生態資源,天鵝湖區域已成為合肥居住和商辦心儀之地,被譽為合肥的“曼哈頓”。
天鵝湖畔的春天,別有一番美感。清新秀麗、高雅大氣,湖光水色讓人如痴如醉,周圍鱗次櫛比的現代化高樓大廈倒映在湖水中,帶給人們扑面而來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時尚之風,在自然美景與人文氣息中,享受詩情畫意,感受歲月靜好。
科學綠島
○科學綠島
合肥市蜀山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橫臥著一座標致的小半島,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科學島”。小島三面環水、樹木參天、環境優雅,是安徽科研的主陣地,它的脈搏與環球科研最前沿同頻共振,讓國人引以為傲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和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兩個“大科學裝置”都誕生於此。
1956年,董鋪水庫興建,1958年完成,面積達22.1平方公裡,湖面坦蕩。1965年1月6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核准接管董鋪島。
其時,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研究激光的隻有三個所,分別是長春、上海、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為適應國防科研的需求,增強對激光的科學研究,便決議在安徽增設一個光機所,而董鋪島抓住了這一機會。
1970年12月3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復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安光所),主要從事激光光譜技術、大氣光學和色成技術應用等基礎研究、新型激光器及應用研究。安光所不斷發展,成為擁有9個研究室、1個光學機械加工場的上規模的研究所。
1973年,經中科院核准,安光所設立了“受控站”,主要從事受熱核聚變受控研究,也便是人們所講的“人造小太陽”。“人類可以制作一個太陽來發生光和熱嗎?”這個曾經的科學設想,從這裡開端將變成現實。
1978年,改革開放使中國走進一個新的時期。全國科技大會的召開,為小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1月28日,中科院合肥分院正式成立了。
很快,一批批大學生、科研人員從四面八方奔赴這裡,2000多名建設者在安光所的基礎上又建起了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和智能機械研究所,向著激光、新能源、新資料和信息技術的科學前沿進軍。一座風光旖旎的科學城正突起在蜀山湖畔,從飛機鳥瞰,小島如同一艘等候出航的艦,時刻准備駛向抱負的遠方。
在這座風光秀美的島嶼上,2003年5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由科學島上原有的4個研究所(安徽光機所、等離子體所、固體物理所、合肥智能機械所)與原合肥分院合並組成,成立后又陸續建立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醫學物理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應用技術研究所6個科研單位,與地方政府共建了安徽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皖江新興產業發展中心、淮南新能源中心、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合肥離子醫學中心,與安徽省科協共建並負責管理合肥現代科技館。
經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建設,科學島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島內蒔植著香樟、法梧、廣玉蘭等大批植被,與碧水交相映襯,四季風景如畫。“科學綠島”成為“合肥新十景”。改建后的合肥當代科技館也成為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越來越多學者專家相繼來到科學島,這裡成了他們施展拳腳、大展宏圖的最佳舞台。
2017年,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正式通過國家驗收﹔2018年“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密集的科研院所,肥沃的創新土壤,頻出的國際頂尖科技結果,讓“科學島”時時引起驚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多年來,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取得科研成果200多項,其中國家及院部級科研成果獎50多項。擁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承擔建設了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現在,合肥研究院正繼續書寫輝煌,介入創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來,這座科技實力雄厚的“科學城”將凝集智慧與勇氣,建成裝置機能天下一流、運行治理開放高效的國際聞名的科研機構。
每年春夏之交,科學島都會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兒童、家長和耄耋老人前來參觀。在美麗的科學島上,一邊欣賞著旖旎的風光,一邊品味著豐盛多彩的科學大餐,是合肥人每年春天都會期盼的盛事。
來源:文藝合肥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