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帶貨” 讓農民在“田頭”就嘗到“甜頭”

2020年03月26日08:34  來源:合肥在線
 

  碭山酥梨、石台硒米、黃山黑雞、岳西桑枝木耳、旌德黃菊……上周,全國100位縣長在直播間裡為當地農產品奮力吆喝,其中就包括八名來自安徽的縣長。超63萬人同時在線“剁手”,部分產品直播5分鐘訂單量破千,縣長“帶貨”已成為電商扶貧一創新模式。

  縣長“帶貨”為農產品上行進行了公信力背書,如何讓“縣長直播經濟”持續保鮮增溫將成為行業該思考的后續問題。

  記者聯系了市商務局及部分縣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看他們怎樣活用縣長“帶貨”背后的“互聯網+”思維,打通農產品網銷各個環節,讓農民在“田頭”就嘗到“甜頭”。

  農民直面鏡頭勇為自己“代言”

  “鮑菜,我的紅薯上午沒賣完,你要是直播幫我賣賣。”3月24日,白湖鎮早市剛剛結束,鮑菜就接到村民的求助信息。對於周邊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來說,80后姑娘鮑菜就是“網紅”,她能夠靠直播把剛出泥的農產品賣出去。

  與多數大學生不同,鮑菜一畢業就回到了農村,她養父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相比城市,農村生活要簡單得多,鮑菜一邊工作一邊嘗試經營一家淘寶小店。“主要賣雞蛋、菜籽油和土雞土鴨。”去年十月底,鮑菜開始嘗試直播,當時的她認為直播要學會十八般武藝。“一開始直播是邊唱邊跳,一場下來貨沒賣出去,人累死了。”去年年前,鮑菜安安靜靜將農村做米面的過程搬上了直播,令她沒想到的是,短短一小時內,她輕鬆賣了一百多斤的米面。

  疫期,周圍鄰居水塘裡的鮮藕因為無人收購面臨滯銷,於是鮑菜第一次站在水裡開起了直播。“前后幾場直播銷售了好幾千斤鮮藕,這讓我對直播的興趣更濃厚了。” 鮑菜說,她不僅想通過直播把農產品賣出去,也想通過鏡頭讓更多人了解新農村的美。

  從一竅不通到輕車熟路,鮑菜已成為既熟悉農業生產,又掌握電商銷售技能的“自產自銷”型農民,而這種農民正是農村電商發展所需的主角。“在培育新農民這方面,合肥依托各縣(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綜合服務功能,統籌建立了市、縣、鄉(鎮)三級聯動的電商培訓體系。”據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多次通過技能大賽等方式,挖掘農村青年、留守婦女學電商用電商實現增收。“去年,四縣一市共開展電商培訓5019人次,其中實操培訓3164人次,已培訓駐村扶貧工作隊、大學生村官、村‘兩委’、產業發展指導員、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1014人次,培訓貧困戶1840人次,培訓貧困村服務網點經營者112人次。”

  創新設計並且申請包裝專利

  盧正倉是柯坦鎮蛋鴨養殖大戶,有著20多年蛋鴨養殖經驗,今年他家養了3200隻蛋鴨,日產蛋3000多枚。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交通受阻,經銷商無法上門收購,大量的鴨蛋在家堆積如山,這讓他一時不知所措。就在盧正倉為鴨蛋銷售一籌莫展時,合肥鄉公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找上門來,簽訂長年供貨關系,在網上開展鴨蛋銷售。

  這個“鄉公館”來頭不小,專注蛋類線上銷售,常年盤踞天貓平台品類排行榜榜首。“去年雙旦活動,我們店鋪被天貓推薦為18個熱銷店鋪之一,同時上榜的品牌多為上市公司。”該公司負責人陳賢良介紹:“店鋪產品來自廬江本地的農戶和養殖合作社,疫情期間銷量比去年同期翻一倍,整個二月份銷售達300萬枚左右。”

  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企業對細節的把控。蛋類在運輸過程中極易損壞,配送初期損壞率一度達到20%,為此,企業攜手廬江電子商務產業園設計了專屬包裝。“這種類似蜂窩煤形態的包裝防撞防碰,長距離運輸一點問題沒有。”廬江電子商務產業園負責人汪常青告訴記者,目前已為該款包裝設計申請了專利。

  目前,園區入駐企業總共48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的有20多家。在汪常青看來,園區就是電商企業的“管家”,同時對接政府和農戶,解決企業運營過程中各種問題,為農產品上行“保駕護航”。“疫情期間,園區網上銷售各種蛋類及五谷雜糧、荸薺等農產品有近30個品種,總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部分企業銷售額翻了番。”

  活用新媒體讓農產品“直通羅馬”

  一面之緣、獨具醬心、壹皖面……這些聽上去頗為文藝的名字都是肥東興農扶貧小程序上面的商品。從2016年建設電商服務平台起,肥東農產品網銷就不再是“散戶”買賣,所有入駐平台的產品均經過嚴格的把控。“以麻油為例,農村散裝麻油很多,但我們在把握品質上還是選擇了合作社。”2016年,互聯網運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王超進入肥東電商扶貧公共服務平台工作,如今他已經成長為電商平台一個部門負責人。“選擇好服務對象之后,我們需要他提供生產資質以及質量檢測,目前平台上的麻油已經賣出數萬單,好評率非常高。”

  在管理部門時,王超非常注重售后。在他看來,能直採農產品的客戶對生活品質均有一定要求。“不同產品,售后標准不同,每一個入駐平台的農特產品品牌都配備了相應的客服。”今年疫期,王超和同事發現部分農產品滯銷,而宅家居民採購存在不便,於是他和團隊緊急開發了小程序,把滯銷的農產品整合分配打包,再以單包20元的售價直送小區。“通過新媒體,一次性解決了農戶和居民的需求,現階段農產品上行需要更寬闊的渠道。”

  目前,肥東興農扶貧微信小程序上,肥東農產品超過1000款,2019年線上銷售超過200萬元。“肥西縣在其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開設上行欄目,貧困戶可以通過上行欄目直接發布自己種植養殖的農副產品﹔巢湖市借助新開發的電商扶貧小程序,幫助網點收集的扶貧產品通過小程序實現線上銷售,目前,已有50余種扶貧產品在小程序上銷售。”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合肥農村產品網銷“成績”不錯,“總銷售額80.95億元,同比增長26.2%,其中四縣一市上行農村產品網銷額50.37億元,同比增長30.7%。”

  全市已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網點1087個

  撥打陳紅的電話,手機立刻智能識別標記“快遞”。沒錯,三十出頭的陳紅和愛人在廬江萬山鎮長崗村經營著一處農村電商服務網點。2014年底,在杭州工作的兩人選擇了辭職返鄉創業,這個決定並不被周邊人看好。“剛回來的時候,整個萬山就一家快遞收發點,隻有一家快遞入駐。”陳紅告訴記者,當時兩口子一天也就收發百來件快遞,“閑下來的時間還兼顧一個淘寶店。”

  經過五年多沉澱,陳紅的快遞點不僅規模擴大了,而且營業額直線上升。“除了我之外,站點還招聘了4個人幫忙,也換了一個大門面。”據陳紅介紹,現在村民網購興趣正濃,“整個長崗村有4家快遞網點,光我這個站點一天收發量就在2500件左右。”

  早上八點開門,晚上十點歇業,陳紅經營的快遞網點既是當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一個縮影,也見証了這些年農村電商興起的歷程。

  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截至今年1月,合肥已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網點1087個,其中貧困村網點112個,貧困村網點中能夠穩定實現農村產品上行的綜合網點60個,能開展生活繳費、快遞收發等便民服務,且能夠為包括貧困戶在內的群眾自產產品提供上行信息服務的便民網點52個。

(責編:黃艷、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