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包家鄉:致殘夫妻養雞摘窮帽

2020年01月08日08:4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日,筆者來到岳西縣包家鄉包家村中形組儲鬆柏家。儲鬆柏帶著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了他家的養雞場。樹林間,雞群或悠閑覓食,或追逐逗趣。儲鬆柏的妻子何梅正忙著撒食玉米粒。

儲鬆柏1982年生。是該村的建檔立卡低保貧困戶。因家庭條件差,他初中畢業后外出務工,主要在工廠做流水線,拿到手的工資不高。

變生不測。1999年,儲鬆柏不幸遇車禍,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后截肢。幾年間,儲鬆柏心灰意冷。2011年,妻子何梅的出現,讓儲鬆柏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堅定要扛起肩上的擔子,一起經營好的生活。

2011年,儲鬆柏經人介紹,與霍山縣太平鄉何梅結婚。何梅右手右腿患先天性殘疾,夫婦二人同為肢體二級殘疾。當年,儲鬆柏蓋房欠下七萬元。為改變生活現狀,儲鬆柏選擇再次到外面工廠上班。殘疾人工資比別人低,讓儲鬆柏萌發回鄉發展的念頭。

2012年,儲鬆柏回鄉發展中藥材。不料,市場行情不佳,他“雪上加霜”,又欠下三萬多元。2016年,岳西縣映山紅愛心協會知悉他家情況后,匯聚社會力量向他捐助兩萬元,用於支持儲鬆柏夫婦發展特色養殖業。

“包家鄉優良的生態環境,具有養雞天然的優勢,放養的土雞比人工飼料喂養的雞口感好。我們養雞如何?”何梅同丈夫商量。“好!那我們把養雞當成一項事業來做。”

瞄准了就干。儲鬆柏夫婦利用自家海拔九百米的20畝山場,再租賃山場50畝,買材料,鋪設水管,夫妻倆分工又合作,用一磚一木建起佔地100平方米的雞棚,養殖土雞500隻。

高山晝夜溫差大,一次劇烈降溫,儲鬆柏未及時給雞保溫,一斤左右青年雞出現小規模死亡,直接損失一萬多元。事后,儲鬆柏下定決心鑽研養雞技術。他四處取經,前往縣內多家養雞場,學習養殖經驗和防疫技術。邀請技術員手把手指導、教授防疫知識,逐步在實踐中掌握養雞技能。

山路不好走,儲鬆柏夫婦每天用踏板摩托車載著幾百斤的玉米上山,無微不至地照顧每隻雞。雞一出欄,儲鬆柏騎著摩托車,到鷂落坪村農家樂上門零售土雞。漸漸地,儲鬆柏夫婦把養雞事業經營得稍有聲色。

2017年,儲鬆柏借著發展的勁頭,辦理小額信貸3萬元,散養土雞增加到3000隻。自然放養的土雞,渴飲山澗清泉,吃青草玉米,品質極佳,很快被搶購一空。儲鬆柏家於當年成功脫貧。

今年,儲鬆柏夫婦養殖土雞3000隻,目前存欄僅千余隻,按照每斤售價45元,年銷售雞蛋5000枚,他今年純收入有4萬多元。今年光上門來儲鬆柏家吃土雞的游客就有800人次。

養雞也不是事事順利,為防老鷹捉小雞。儲鬆柏和妻子輪流值守,時刻准備著打一場防范戰。

包家鄉生態環境十分優越,一年四季吸引眾多老鷹前來“安營扎寨”。每年,雞場約有200隻雞被老鷹叼走。儲鬆柏說,最多的時候有七隻老鷹在雞場上方盤旋。有次,老鷹把窩安在距離雞舍的五百米處。儲鬆柏夫婦腿腳不便,他倆拿著盆在下面用力敲,才趕走老鷹。

何梅說,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把雞放出來,吃飯常常隻用五分鐘,晚上七點雞回巢,這一天的工作才算結束。

“在大城市很難吃到這樣地道的土雞。雞肉鮮嫩,湯汁美味。”武漢游客鄭先生評價,他每次來鷂落坪避暑,都會帶10隻雞回去送親戚朋友。

“隻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認真干,我們就能把土雞養好。”儲鬆柏說。2019年,儲鬆柏家的生活條件好了。他學習駕駛技術,並按揭購買一輛小汽車,賣雞更加方便。他創建生態土雞美食微信群,在朋友圈“吆喝”他的土雞,很多土雞通過快遞送到了游客的餐桌上。

儲鬆柏夫婦屬於C類低保對象,兩人每年享受殘疾人補貼3000元。享受產業獎補1.2萬元。儲鬆柏夫婦時刻牢記黨和政府恩澤,發展不忘鄉鄰。最近兩年,儲鬆柏每月收購周邊農戶玉米兩萬多斤。無償向周邊群眾傳授養雞技術,帶動村民一起增收。他堅持生態種養殖,用雞糞種植茶葉,實現了生態循環效應。

儲鬆柏坦言,如今的生活很美滿,看著兩個孩子健康成長,養雞事業越做越好。他計劃,明年擴大養雞規模,增加養雞效益。成立星燃生態家庭農場,吸引更多游客來品嘗生態土雞。利用電商平台,讓自家土雞和雞蛋走出大山,銷往更遠的地方。

儲鬆柏夫婦身殘志堅、不等不靠,養殖土雞摘掉窮帽,在當地傳為美談。儲鬆柏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被包家鄉評為“先進典型”。2019年,他獲“全市殘疾人‘脫貧攻堅·同奔小康’勵志模范提名獎”,並進入2019岳西縣青年創業大賽決賽名單。(吳傳攀 王節晴) 

(責編:郭宇、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