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履职担当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12月13日至15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全面检视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安徽省贯彻施行情况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出力,始终将依法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履职重点,综合运用立法、监督等方式,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不断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法治基础和保障,为推动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贡献了人大力量。
接续履职发力
助推如期打赢脱贫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这5年,正是“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关键历史时期。本届以来,助战贫、促振兴一直是省人大常委会履职的“重头戏”。
2018年,是省十三届人大履职第一年。当年1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围绕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推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问题整改等,提出了聚焦精准脱贫、聚焦深度贫困、聚焦产业扶贫、聚焦政策体系、聚焦内生动力、聚焦工作作风等6个方面的意见建议。
大别山区等革命老区及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确保上述地区如期摘掉贫困帽子,事关安徽省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2019年,安徽省提出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作为首位重点,大力推进蓄洪区、皖北地区脱贫攻坚。
当年,省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大别山区等革命老区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报告作为年度监督工作重点,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听取了专项工作报告,就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为安徽省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交出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安徽答卷”提供了有效助力。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省人大常委会着眼长远,将“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作为当年重点调研内容,围绕推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梳理现状、分析问题、研究路径、提出建议。
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专题调研,并听取审议相关工作报告,强化相关部门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责任意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聚焦一项重点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接力监督,累计提出16个方面的审议意见,既一针见血指出工作不足,又为改进工作出谋划策,形成推动问题解决、工作改进的强大合力,共同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强化法治保障
依法推进乡村振兴
“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领导体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2022年安排省以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7.7亿元”“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农民收入10570元,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1位”……
12月13日的常委会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安徽省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总体情况,指出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以来,全省上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用法治思维完善工作体系,聚焦重点领域,积极主动作为,有力促进了乡村“五大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法治建设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迫切,更加需要有效发挥法治对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安徽省开展了检查,10月下旬以来,省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执法检查组,在全省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确保法律法规全面有效实施,依法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15日上午举行的联组会议,以专题询问的形式继续审议执法检查报告。9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围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强化人才支撑、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等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轮番发问,在跟踪问效中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职责任务,压实法律责任,确保法定职责落到实处,加快安徽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为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省人大常委会立足地方人大职能,积极开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立法,先后制定了《安徽省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办法》《安徽省粮食作物生长期保护规定》等多部法规。
其中,促进大别山区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从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进行了规范,推动该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办法是在上位法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实际,通过细化、明确、新设条款而形成的更加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的地方法规,为安徽省全面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路径。
发挥代表作用
凝聚服务“三农”合力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广大省人大代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助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为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
梳理近年来的省人代会期间的代表建议,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关的代表建议所占比重一直较高。以近三年数据为例,省人大代表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四次会议、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总数分别为1263件、1258件、1331件,其中农林牧渔和水利方面建议分别为181件、205件、196件,占比分别为14.3%、16.3%、14.7%。“从建议内容来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直是这几年代表建议中的高频词。”省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省人大常委会不遗余力。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将人代会期间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代表建议列为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建议,高位推动实现“办好一项督办建议、解决一个方面问题、促进一个领域工作”,助力人大代表履职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今年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阜阳、安庆2个代表团11名代表就强化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提出建议。牵头督办的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组织政府主办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提出建议的部分代表面对面交流沟通、深入互动,有力推动了代表建议事项的落实。
除了建言献策,许多人大代表利用自身所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在望江县,省人大代表、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启斌是带领当地乡亲脱贫致富的“新农人”,他创办的联河公司已经和11.36万余户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长期生产订单,带动了望江县及周边等10多个县(市)农民实现增收。在全省,像甘启斌这样的省人大代表还有很多,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范孝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