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安徽凤台:“田秀才”的桑梓情

2022年11月30日09:5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理事长,麦田里草芽子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打除草剂?”“不急,不急,等两天草全部出土后才打药……”11月29日一大早,陈传安边通过车载蓝牙回答着,边握紧方向盘,奔驰在乡间公路上。

“刚刚是李圩村脱贫户丁玉起的电话,这段时间正是冬季小麦田管的关键期,每天俺都要接到很多农户的咨询电话。”陈传安稳稳地开着车介绍着。

年逾五旬的陈传安,是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种粮大户,也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因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了残疾。但陈传安不依不靠,扎根乡村15年,趁着土地大托管的春风,自主创业,创办农盼水稻机插服务专业合作社,推广机械化育秧和机插秧新机械、新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田秀才”。通过多年的奋斗打拼,陈传安的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首批示范社,他也先后被评委安徽省“自强模范”、 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第一批“土专家”等。今年,陈传安又被评定为凤台县首批“乡村工匠”,并主动请缨加入镇里的“五老人员”队伍中。

“俺小的时候就残疾,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些年来,在创业的时候,县里、镇里和村里也都给了俺很大的扶持,现在创业成功了,也应该多回报社会。”陈传安说。

成为“五老人员”后,农闲之余,陈传先就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这一未来工程上,相继向店集、后海、李圩、周圩等多个村的关工委捐款捐物近万元,只要镇里开展的关工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捐助困境学生,慰问留守儿童,他也是一马当先。作为“五老人员”,陈传安还经常应邀走进周边的乡村小学,开展“乡村工匠”进校园,以自己的经历和励志故事,现身说法,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成才成人。

乡村“五老人员”,既是乡贤,也是当下乡村振兴方面的人才资源。为此,凤台县进一步拓展关工工作外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活动,并设立“乡村振兴·五老助力”联系点,陈传安的合作社成为了首批联系点之一。

陈传安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和农技优势,在群众会、院坝会、田埂会中开设多形式的“流动课堂”,或是通过微信分享,解疑释惑,用群众易于理解的“土方法”“大白话”将先进的生产方法、高效的种养技术带到农户中去。与此同时,陈传安还创推“农业辅导员”新举措,发现和选定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种养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开启“师带徒”新模式,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中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资源。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陈传安在土地托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将身边的脱贫户、残疾人作为帮扶重点。杨村镇韩湖村90后小伙韩壮,先天驼背,抬个头都很困难。他一直想找一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能自食其力就行,然而一直没能如愿。陈传安得知后,主动找到韩壮,资助包括韩壮在内的6名残疾人参加县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学成后,陈传安根据他们每个人技术程度的高低及自身残疾实际,因人而异安排相应工作,陈传安的合作社也被评为首批凤台县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和淮南市“阳光助残”示范基地。

杨村镇彭庄脱贫户苏修五老两口都已古稀,女儿是二级残疾,家里的十几亩地,无力耕种,更种不精,土地托管之前可以说是都不够本。陈传安主动找到他们,把十几亩地托管过来。如今苏修五一家三口每年每亩不仅能获得800元保底收入,还能另外得到一笔托管分红。“俺这老胳膊老腿的,哪还能干动活,眼看着地就要抛荒了,这可多亏了陈传安哦!现在不用操心都能挣钱。”苏修五高兴地说。

如今,陈传安的合作社已发展社员成员三百多人,拥有高速插秧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育秧备土机等农机具200余台套,标准化育秧基地30多亩。截至目前,已共计托管托管耕地近2000亩,农业化服务订单4300多亩,其中还为苏传军等25户脱贫残疾人家庭减免了水稻插秧、病虫害防治等费用。(王晖 徐艳友)

(责编:刘颖、宫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