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安徽省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通过系列调水工程,加快实现地下水水源替换——

让三千万皖北群众喝上更好水

2021年12月13日07:18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水是生命之源。人民群众的喝水问题,始终是党委政府要全力保障的民生大事要事。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重点民生项目部署推进。工程通过用地表水替换原来的地下水水源,确保“十四五”时期皖北人民喝上更优质更干净的水、基本不喝地下水。开源引流,利在千秋,汩汩清水加紧流向皖北大地,更多地惠泽群众生产生活,让土地更滋润、日子更甘美。

“缺水之地”

长期使用地下水,皖北群众对更好水质充满向往

生活在皖北地区的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喝水,喝上安全水,已不是难事。这些年,当地自来水覆盖率越来越高,饮水安全越来越得到保障。

20世纪,皖北地区农村居民饮水主要通过人力就近从井、河、湖等处取水;进入本世纪以来,“十五”期间对严重缺水地区的饮水特困人口,即在正常年份取水距离远、难度大、缺水时间长的饮水困难人口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又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底,皖北地区建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046处、覆盖受益人口2445.8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4%。

然而,仅仅喝上“安全水”是不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喝上更优质的水,饮上更干净的地表水源,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水质偏‘硬’”“有股淡淡的‘碱味’”……不少到过皖北地区的外地人会觉得有些“水土不服”,尤其是很多还在用井水的农村地区。

决定皖北水质的关键,是水源问题。目前,皖北地区城乡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而地下水往往存在氟、铁、锰等超标问题,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为何皖北地区要用水质欠佳的地下水呢?缺水,是最重要的原因。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4立方米,约为全省的1/2、全国的1/4,是安徽省人均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受降水分布不均影响,皖北河道径流季节性变化大,一些河道枯水季节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体自净能力弱,水质不稳定,不能满足供水水源需求。因此,“人多水少”,地下水一直成为皖北地区的主要水源。

而长期超采中深层地下水,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容易发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利在千秋,既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加速推进皖北‘四化同步’,增强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共进安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源“替换”

改扩建水厂,让25万农村群众喝上地表水

11月29日,凤台县尚塘镇尚塘村村民王凤荣打开自家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入桶里。

王凤荣是镇上卖凉皮的经营户,每天做凉皮都需要用不少水。“以前咱家用的是压水井,得半夜一两点起来接水,很不方便,水还有点浑。”在她看来,这些年用水更方便了、水质更好了,“现在用上了自来水,水量大、口感也不孬,拧开水龙头就来水。”

王凤荣的感受,在当地老百姓中比较普遍。从吃井水到喝上自来水,水质的改善,用水便捷度、保证率的提升,群众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用水改善的源头,要追溯到王凤荣家的不远处正在改扩建的尚塘水厂。走进水厂,完善先进的取水净水设备映入眼帘。从河流取来的水源,经过沉淀、絮凝、消毒等多重处理工艺,便成为饮用水,流入百姓家的自来水管里。

水源改变、供水量提升,是此次改扩建工程的重点。据安徽尚塘茨润水厂总经理陈迪科介绍,水厂引进茨淮新河水源替代原有的地下水,同时将原本每天5000多方的供水量提升至1.5万方,可满足周边5个乡镇的用水需求。

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这在采煤地区尤其如此。比如有着新集煤矿的凤台县新集镇,长期使用的就是地下水水源,水质相对不佳。如今,正在改扩建的新集水厂选择“另辟蹊径”,调取7公里外的西淝河水作为水源取代地下水,并将供水能力从每天5000方扩大到1万方,目前水厂正在试运行,正式运行后,周边近9万名群众都能喝上来自西淝河的地表水了。

凤台县的两座水厂,都属于安徽省“25万农村人口饮水地下水源替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这两座水厂外,五河县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淮河南岸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潘集区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工程(二期)也在工程实施范围之列,其中五河县项目于8月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5680万元,占比64%;潘集区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各村全部通水试供水。

引水“解渴”:

新建地表水厂 更多皖北人喝上引调水

冬日暖阳下,位于亳州市南部的调蓄水库,一只只水鸟飞过,清澈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目前,这493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成为许多亳州人的“大水缸”。“这条引水线路是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通之前的‘过渡性工程’,通过引进西淝河和茨淮新河的水源,每天40万吨的水源将替代长期使用的地下水。待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以引江济淮为主要水源,原地下深水井作为应急水源备用,亳州人可真正喝到长江调来的水。”亳州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赵德健表示。

长期以来,亳州地表水资源紧缺,饮用水源以地下水为主,长期的地下水超采,也影响了生态环境。这决定当地必须抓紧“开源引流”,实现“水源置换”。

正在建设的引江济淮工程,“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成为当地民生保障的重大利好。正在建设的引江济淮古井镇供水工程,成为衔接这两大工程的关键节点,承担着向该市城区和谯城北部地区输送地表水的重要任务。

地下水变引江水,地下水厂“摇身一变”成地表水水厂。据亳州市水利局局长荀凤飞介绍,引江济淮古井镇供水工程计划于2023年9月底完工。建成运行后,水源由地下水调整为引江水,可有效解决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供水不足问题,补充农业灌溉用水,促进地下水压采和退还被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具有显著的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

不仅仅是亳州,未来几年,皖北地区的6市28县(市、区)将普遍受益。未来,将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引调水为基础,进行皖北地区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建设从水源到用户的配水工程。

喝上引调水,啥时能完成?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副处长柳鹏说,第一批2023年底前,完成沿淮地区、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建成后具备地表水源取水条件的13个县(市、区)供水项目建设,第二批2025年底前,完成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具备地表水源取水条件的15个县(市、区)供水项目建设,同时充分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开展“双招双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运营。(王弘毅)

(责编:范晓琳、李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