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共建共享多加“福”
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幸福是锦衣玉食;也有人说,幸福是子孙满堂;还有人说,幸福是平安顺遂……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答案。
但对于宣城人来说,有一种幸福,叫我在宣城。这也是对宣城这座城市最好的褒奖。
宛溪河穿城而过。 汪辉摄
幸福“底色”在民生
宛溪河沿北门缓缓流过。
秋日湛蓝的天空下,岸边植被与碧水交相辉映,极目远眺,一幢幢高楼掩映在葱郁的绿色之中,令人倍感舒心。
这样惬意的生活,对于老北门77岁的张根宝来说,过去想都不敢想。
张根宝的新家紧邻宛溪河,告别低矮潮湿、光线幽暗的老屋,告别巷道溢出的污水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山”,宽敞明亮的三居室,为全家开启了新生活。
“你看现在的居住条件多好,家里干干净净,楼下还有花园。与过去的老北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张根宝直言,他的幸福感来自北门旧城改造。
北门旧城改造是宣城市最大的棚户区项目,规划总用地约112公顷,住户5250户近23000人,需要拆迁各类住房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
历经多年改造和建设,今天的新北门,街道四通八达,交通井然有序,已经成为展示老城区新形象的城市窗口。
沿宛溪河逆流而上,居住宛溪河畔20多年的魏有兴,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造后的泥河。程洪摄
宣城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以对宛溪河、泥河、清溪河等实施绿化为重点,对穿城而过的六条内河全面实施清淤截污、净化水体、改善环境等综合整治。
这些年的变化,魏有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水清了,岸绿了,连河里的鱼儿和水鸟都多了。”
和张根宝、魏有兴一样,宣城人这些年收到了不少“民生大礼包”:老旧小区改造、河道清淤截污、城市立面治理、街区杆线整治……
宣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高捌玲介绍:这5年,完成中心城市建设投资825亿元,建成区面积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约45万平方米的医疗、教育等民生设施投入使用。
特别是近年来,市本级投入3.8亿元,对49个老旧小区共2.1万户193万平方米实施综合改造。全市完成棚改新开工3.92万套、基本建成3.87万套,为全市3.5万户保障对象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此外,宣城还完成了24314户农村危房改造,2020年农村危房改造考核位列安徽省第一。
宣城好人馆内墙。 顾维林摄
幸福“亮色”在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是宣城一张靓丽的名片,让每一个宣城人倍感自豪和幸福。
2017年,宣城市本级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并在2020年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蝉联该荣誉。同年,广德市、宁国市当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开创了以市带县、市县并进全域创建的宣城模式。”宣城市文明办主任梁能文如是说。
“社区网格化管理+联点共建+双月考核”、路段长制、沿街单位商户自治联盟、市民创建之星评选、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机制、摊点自治管理模式……一项项落地有声的实际举措,让宣城市文明创建开花结果,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通过文明创建,环境变好了、出行变顺了。不仅如此,随地丢垃圾、闯红灯现象明显少了,机动车驾驶员形成了自觉礼让行人的意识。”市民黄娟感慨,我们老百姓就看中这些变化,看得见,也摸得着。
宝城社区。汪辉摄
对银桥湾小区居民来说,幸福感来自市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专项行动。过去生活环境的脏乱差,是个“老大难”。
专项行动中,5个行动组180多人参参与整治,累计清理乱堆乱放杂物40卡车,拆除非机动车地下车库内违章建筑35处。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居民的“烦心事”,一桩桩、一件件,在文明城市创建中陆续得到解决。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
通过党政带头、行业引导、全民参与,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创建、宣传创建、参与创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要我创建”转变为“我要创建”,全市近40万名志愿者参加到战“疫”、抗洪、创建、扶贫等各个战场。
9月17日,宣州区城南社区鳄城花园小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驿站正式挂牌,这是宣城市第一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驿站。城南社区党委书记彭鹁介绍:“我们把志愿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构筑‘出门可及、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为的就是做实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治安巡逻、情暖万家志愿服务项目。”
从“宣城好人”到“好人宣城”,文明新风拂全城,涌现出大量事迹感人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统计显示,历年来选树宣城好人2753人,当选中国好人72人、安徽好人259人。
宣城好人一条街。叶竞文摄
幸福“成色”在平安
这是“法治宣城”的硕果——
连续7年开展“机关集中学法月”活动;完成“法治家庭百千万”培育;法治宣传教育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探索总结出的“七大调解法”被誉为安徽两大特色调解法之一。
这是“平安宣城”的金盾——
全市村社区网格化率100%,在全市7600余名网格员中推行要素全覆盖、信息全采集、隐患全排查、纠纷全调解、宣传全到人、诉求全受理的“六全”工作法。公安干警、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编织了一张“安全网”,护百姓平安。
安徽省公安机关优秀人民警察、郎溪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副所长张俊说:“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不仅要在破案和防范上下功夫,更要体现在服务人民群众上,脚下有泥,百姓心中才有你。”
这是“幸福宣城”的基石——
法治文化馆、农民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主题街、法治文化景观带……法治宣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形成全社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作为宣城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感触颇深,“村两委干部有权不任性,党员群众有事理先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平安创建不是喊喊口号,而是源自老百姓内心的真实感受。多年来,华川村村内矛盾纠纷实现“自净”,连续30年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事实证明,只有充分调动线上线下的资源、方方面面的力量,构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让老百姓生活在这座城市更安心、更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市连续8年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市,顺利申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安全生产连续9年、信访工作连续14年获全省先进;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度连续11年保持全省前列。
在去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宣城市创造累计确诊病例全省最少、人口感染率全省最低的重要战果,并且是全省十六个地市中复工最迅速、推进最有力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宣城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百姓更有了归属感、安全感和荣誉感。
幸福城市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一棒接着一棒,浓浓幸福感,洋溢在每一位宣城人的脸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