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弋江区:聚新乡贤之力 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入秋后的新大垾村暑气未消,片片村落持续被高温笼罩。即便这样的燥闷天气,七旬村民桂定好仍准时来到新大垾村党员之家“打卡”。在村民眼中,“他是闲不住的老党员,是无惧洪水险情的防汛急先锋,是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的标兵”“是积极参与村部大事小情治理的热心肠”“他也是不畏艰险,纵身激流只身救人的见义勇为英雄”……桂定好党龄近三十载,他用拳拳赤心始终践行一名党员的使命担当,曾获得“中国好人”、安徽省“防汛先进个人”、“芜湖市首届道德模范”、“芜湖市十大平民英雄称号”等多项荣誉。
垂范乡里、宣德扬善。在桂定好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党员主动加入防汛抗疫队伍,与桂老并肩作战;无论寒冬腊月或是盛夏酷暑,都能在田间地头看到桂定好和志愿者们忙碌奔波的身影。“可以说桂老就是‘新乡贤’的代名词,在他的引领带动下,村庄更整洁,乡风更文明,村民们的心更齐了,凝聚力更强了”新大垾村文明专干朱萍萍说。
据史料记载,“乡贤”一词原指在乡村有号召力,个人德行能作为民众表率的人。如今,“说话有人应,善举有人跟,群众信得过”的新乡贤正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贤文化也在不断被继承创新,赋予了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特色。
在白马街道斗门自然村,一条近200米长的平整洁净的乡村内部道路成为了周边村民出行的必经之道,这是乡贤能人方勇为村里修建的。19岁即走出家乡出门创业的他,早在很多年前就萌生了为家乡做些事情的想法,“过去,这条小道平时灰尘满天飞,一到下雨下雪天就是泥水遍地”这些记忆就仿佛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为了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方勇自掏腰包50多万元不仅为大家修了路,还将村里的一块泥污坑塘填平建设成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周边还修建了乡村特色文化长廊,安装了10多盏太阳能路灯,村民们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对方勇为村里人居环境改善作出的贡献纷纷点赞。
聚“力”乡贤力量,推动家乡发展,在方勇看来,“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就在这里,乡村振兴离不开每个村民的努力。”借助公益事业的感召力,依托群众的广泛信任,在外创业不忘反哺家乡,情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乡贤”们也成为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道路上正能量满满的榜样。
以德化人,以德善治,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白马街道浅湾社区就有这样一名新乡贤,他叫李强,是耕耘教坛四十余载的人民教师。退休后他发挥余热,建起了浅湾成人网络文化“大学”,不计报酬为学生们教葫芦丝演奏和义务扫盲。“在农村和我同龄大的一些群众因为不识字,给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李强坦言,办扫盲班就是希望为没有走进过学堂的人能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他们学会了认识常用字,可以独立坐公交车看站名,运用网络银行,发微信交友……很多在过去需要他人帮助的事情他们能自己做好,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如今,李强的“班集体”有近200名学员,他将常用字收集在册,编印扫盲课本,因为热爱音乐,还免费为感兴趣的学员们教授葫芦丝课程。“我的学生最大的有80多岁,他们学习劲头很足,有人对我说,‘谢谢你,李老师,你圆了我的读书梦’”李强笑称,因为这样的鼓励,会将这份公益事业一直坚持下去。他是白马街道义兴村乡村退休教师,自小就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的他并没有为此自暴自弃,而是以积极乐观的人生写照感染着身边人,李强说他的微信名叫“快乐”,取义“人生笑以对,快乐伴你来”,他也是“中国好人”荣誉的获得者。
为发挥“新乡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弋江区在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丰富乡风文明建设内涵上持续发力,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广泛开展典型选树,充分发挥“新乡贤”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促进发展等示范作用。(汪潜、王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