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芜湖三山经开区:这里的大米 粒粒科技范儿

汪瑞华
2021年09月08日15:1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过了白露节气,除了带来澄澈的清凉,也酝酿着丰收的喜悦。

眼看水稻即将迎来大面积收割,但在芜湖市三山经开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间地头却不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在这里,智能化种田已经成为趋势:无人机代替传统人力进行农药喷洒,无人驾驶植保机在一旁严阵以待,点点鼠标就可以对田地进行灌溉、施肥……

2018年,三山经开区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3年来共计对35000亩农田实施了高标准改造。

“之所以实施高标准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山经开区农村发展局局长马斌开门见山,三言两语道出了农田改造升级的初衷。

项目建成以来,除了田间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作物产量提高、抗灾能力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在马斌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带来的好处就是,原先一家一户的小块田,通过田块整合,杜绝了土地抛荒,同时,农机下田增加了机械化作业率。

在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2019年,三山经开区和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5000亩智慧农田,对农业基础设施再提升,以满足智慧农业设施需求。

眼下已到了仲秋时节,走进位于峨桥镇浮山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只见这里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看着满眼的水稻,马斌罗列了一组数据,通过测算,一亩地能够节省成本108元,产量提高14%,最关键的是产出的大米品质提升了,相应的价格也上来了。

位于芜湖三山经开区峨桥镇浮山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人民网 汪瑞华摄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的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联农机副总裁潘振洋直言,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标准农田仅仅只是一个基础。他以“互联网+”类比“高标准农田+”,在他看来,关键是“+”什么内容的问题。

“加上了田间气象站、虫情灯、土壤监测仪、传感器等设备之后,就不只是高标准农田了,而是升级为数字农田。”潘振洋说,如果数字农田再与智慧农业方案相结合,那么土地的产出效益会更加凸显,降本、增产、提质,继而实现的就是增效。

如今的峨桥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从育秧到抛秧,到田间管理,再到后续的收割、烘干、加工,均是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农民工作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芜湖市的支持下,今年共有40名种粮大户将峨桥基地智慧农业模式进行了复制和推广,目前在当地已经扩种到了4万亩的规模。

桂万发就是40名大户之一。

老桂是土生土长的峨桥人,和农田打了10多年交道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过去的体力活,成了一门脑力活和技术活。

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给老桂的直观印象就是:道路硬化了、水渠通畅了、小田变大了。越往后种,越发现这其中的好,再也不担心旱涝了,“过去碰上干旱洪水,根本没辙,减产不说,还有可能绝收。”

而今,通过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一改过去老把式的耕种经验,现在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施肥,农事管理通过手机APP,就能轻松掌握,方便多了,也科学多了。

“过去一亩地收成好的时候,顶破天产粮千斤,现在一亩地轻轻松松1500斤。这个节骨眼上,田里的稻子已经开始抽穗,指定是个丰收年。”老桂打心眼里看好这一季的收成,底气十足。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