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理应深入实践

徐 海

2021年05月18日07:13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北大博士后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成为网络热点。作者为完成博士论文,体验5个半月外卖骑手工作生活。在得到普遍叫好的同时也不乏争议:花5个月去研究外卖骑手,真的值得吗?

  当然值得!作者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向人们展现了外卖骑手与平台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新经济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同时,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数据,探讨生产力变革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抛开论文质量与内容,更应发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想取得学术成果、实现创新突破,必须坚守学术初心,扎根生活实践。

  科研工作讲究厚积薄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有可能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需要长期努力。近年来,从翟天临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到《冰川冻土》期刊刊登“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荒谬论文,再到《写真地理》杂志刊登“熟蛋返生”的伪科学,学术造假、抄袭等行为时有发生,折射出学术界依然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通过抄袭、造假手段,“抄小路”“走捷径”,或许能获得短期利益,但肯定难有长远发展。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写一篇论文,送半年外卖”的学术研究态度理应被推崇。科研工作者要摒弃急功近利观念,潜心学术,脚踏实地,积跬步以至千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神农氏辨药尝百草,到李时珍远涉深山写出《本草纲目》,注重实践历来是中华传统治学之道。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学术研究绝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单纯理论游戏,真正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需要深入社会实践,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实践探究事物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才是学术的真谛。我国虽是学术大国,但与创新强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科研工作者应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努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我国向科研强国迈进。

  做学术不仅要有持之以恒、深入实践的科研精神,还需要根植于有效激励的创新土壤。当前,我国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论文数量指标化倾向明显,影响学术风气。学术研究最大的价值是服务于生产实践,相关部门应重视“实践导向”,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积极营造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更多学者走向社会、深入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将评价重点落在对解决现实问题中的贡献上。用好评价“指挥棒”,让更多研究成果造福社会,促进科研落地、学以致用、回馈社会。

(责编:关飞、李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