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2021年04月27日07:09  来源:安徽日报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苏皖两省近日共同印发《南京都市圈规划》,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激起人们对合肥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思考——

“合肥都市圈”,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自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省会经济圈,到2016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现拥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桐城(县级市)等8市的合肥都市圈,以全省四成左右的国土和人口,创造了目前全省超六成的经济总量。2020年,合肥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24499.9亿元、财政收入34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0.7亿元,分别占全省63.3%、61.4%和60.7%,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彰显。其中,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045.7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43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3.8亿元,约占都市圈41%。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合肥都市圈扩容提质,大力支持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能力。

以创新引领确保“高质量”

4月份,绿水环抱的合肥科学岛传来喜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杜瓦超大矩形波纹管的研制合同任务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的多层矩形波纹管,通过了ITER国际组织专家组的最终设计评审,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创新的突破,服务国家战略,也为区域发展赋能。“推动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发挥合肥龙头引领作用,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

目前,合肥已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500家、博士后工作站148家,集聚各类人才190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35人。

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合肥云飞路,聚集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孕育了我国首家量子上市企业,正在启动的“量子铸盾行动”,将为100个城市提供量子安全组网方案。这里,堪称量子策源地。2017年1月10日,合肥创新优势再次“爆棚”。这一天,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城市。

创新新优势,同样驱动圈内芜湖等其他七市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芜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双突破10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城市创新力居长三角第九。

以机制协同推进“一体化”

2月26日,满载合肥生产的滚筒洗衣机、芜湖生产的奇瑞汽车配件、宣城生产的玩具等98只标准箱的中欧班列,从合肥货运中心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出发,驶往俄罗斯沃尔西诺。就在上个月,载有来自滁州生产的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咖啡机等家电产品的专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发车,向德国汉堡驶去。

“近年来,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不断健全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注重一体化发展。”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程颢介绍,具体表现在规划统筹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科创一体化、开放合作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

2019年12月,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议在芜湖召开,八市在交通、工业、环保、科技、商贸、旅游、农业、人才合作等10大领域达成合作。目前,已建立都市圈党政领导高层会商、部门对接和社会联动制度。“十三五”以来,都市圈先后召开建设领导小组会议2次、党政领导会商会3次、常务副市长协调会4次和部门联席会30余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圈内各市组织编制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都市圈内公路、铁路、空运、水运立体衔接联动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圈内各市主导产业企业186家;与寿县、霍邱、定远、桐城、和县、湾沚区等圈内9个县(区)签订合作协议,2020年新建供肥蔬菜基地42个项目、面积4000余亩;支持圈内科创平台合作共建,推进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中科大技术转移蚌埠中心、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合工大滁州市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揭牌。

以抱团发展打造“增长极”

芜湖产业创新馆,一架中电科双发四座CA42-VI飞机引人注目。“创新馆展陈的是芜湖市130余家企业470余件代表性产品。”创新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芜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窗口。参观创新馆,记者发现,汽车产业、机器人产业、航空产业、现代农业机械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微电子产业、“互联网+”产业八大展区,可谓“干货满满”。作为圈内重要一员,江城芜湖的变化,同样见证着合肥都市圈的抱团崛起。

3月28日,马鞍山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2021年全省第三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如期举行,总投资103.2亿元。如今,在合肥都市圈抱团发展大潮中,马鞍山从“制造”迈向“智造”,由“一钢独大”向多元发展跨越。

除了芜湖、马鞍山,在都市圈内的蚌埠、滁州、淮南、六安,同样能感受到抱团发展带来的蝶变。桐城市是圈内体量最小的,该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动高新企业、高新产业、高新开发区“三高”建设。去年,桐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我们要深入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携手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一体化产业链、一卡通服务网,努力在常来常往、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中实现高水平协作、高质量发展。”去年底,六安党政代表团来合肥考察学习,合肥市主要负责人再次强调抱团发展的重要性。抱团发展,须久久为功。进入新阶段,合肥都市圈正春潮涌动,并与南京都市圏等携手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记者 许根宏)

(责编:关飞、李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