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帮助”何来“逆风飞翔”

刘 振

2021年04月13日07:11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1%的受访家长觉得存在过度帮助孩子的普遍现象。具体而言,家长在社会实践(61.2%)和生活自理(61.1%)等方面,容易过度帮助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中国家长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事业婚姻,总是竭尽所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以为这样才叫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过度帮助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随着时代变化,溺爱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老一辈父母从苦日子过来,生怕苦了下一代,于是在生活上、物质上对孩子百般呵护,想让孩子过得轻松舒服,形成溺爱型过度帮助。而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认为“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对孩子要求过多、指导过多,导致功利型过度帮助。后者有溺爱的成分,但并非简单的溺爱,更值得家长、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反思。

  功利型过度帮助几乎无所不在。老师布置学生做手抄报,家长为交上“完美”作品亲自代劳。孩子参加科创大赛、作文比赛,家长利用自身所长和人脉资源为孩子制造一份亮丽却虚假的履历表。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它事情都不用操心”,生活上过度照顾,学习上全面管控。教育“剧场效应”谁也躲不开,必须步步为营、抢占先机,家长深度参与,用培训班把孩子的时间塞满。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们费尽心机,从早餐花样到辅导作业,从时间管理到人生规划,每一样都尽量给孩子“最好的”,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忧虑多、操心多,参与多、管控多,这样的帮助怎能不过度!

  有的家长觉得,单纯的溺爱容易把孩子养成巨婴,要不得,而以成功为目的的帮助并非溺爱,相反,是“爱之深而责之切”,是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道路。的确,社会竞争蔓延到基础教育领域,很少有人能置身事外,家长普遍比以前投入更多、帮助更多,但凡事皆有度,过度则有害。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据媒体报道,少年大学生魏某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但父母从不允许他出去玩,高中时还被喂饭、被洗脸,结果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被大学劝退。热播剧《小欢喜》中,单身妈妈全面管控女儿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她只能考清北不能上南大,把女儿逼成了抑郁症。过度帮助超出孩子耐受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自我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岂不是适得其反!

  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过度帮助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孩子失去独立性,过于依赖家长;拔苗助长,违背成长规律;在父母设定好的道路上成长,孩子失去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人生漫长,难免遇到坎坷挫折,父母帮得了眼前帮不了长远,总是过度帮助,何来“逆风飞翔”!父母真正爱孩子,就要为之计长远。不要低估孩子的适应能力,更不要以“我都是为你好”理由为孩子代劳一切。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离场和放手是一个必然过程,给孩子做好引导,远比事事操持对孩子更有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赢的不是眼前的分数,而是自立自强的品质。

  家长培养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如果针对孩子的各种评奖更加公平、合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只看结果,家长就难以越俎代庖。如果校外培训机构不在资本加持下野蛮生长,家长也不会陪着孩子投入这场“残酷竞赛”。如果选人用人不是唯分数、唯学历,家长也能给孩子更多选择、更多空间。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家长更应意识到,无论环境怎么改变,都不能用过度帮助损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适度帮助,该放手时就放手,父母在目送孩子闯荡世界的背影时,才能多些欣慰、少些担忧。

(责编:关飞、李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