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 滋养更多年轻人

韩小乔

2021年03月12日07:13  来源:安徽日报
 

  综观2020年短视频平台上林林总总的视听内容,一个特点越来越突出——“极新”爱上“极旧”。明明是“新新人类”聚集的视频平台,火爆的作品却是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综艺节目、影视剧,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原创动画作品如《雾山五行》,掀起了观看热潮。B站跨年晚会上,舞蹈《惊·鸿》对6种优秀传统戏曲片段进行创意混搭和融合,在青年群体中收获了极佳反响。

  年轻人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因为他们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好的东西、美的东西。积淀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穿着“汉服”学习中国文化的洋学生,到国际时装周上频繁闪现中国元素,“中国风”吹到哪里,哪里便会涌起中国文化热潮。国潮回归、国风大热、传统文化内容在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开放、包容。

  追逐新潮并非年轻人的唯一天性,他们对传统文化也有亲近感。但从以往的情况看,如果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载体匮乏、内容枯燥乏味,就难以吸引年轻人主动探索、自觉参与。如果按部就班将传统文化移植到新媒体环境中进行传播,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文化需要作出改变,来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征,而新媒体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也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底蕴。只有实现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才能让新潮与古韵碰撞出火花,“拥抱”更多年轻人。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化的传播形式可以改变,但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始终不变。寻找适应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当代表现方式,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整体优势。古风从小众走向大众,破圈崛起,得益于其内容生态越来越年轻化、科技化。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依靠多场景变换等舞台创新,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近年来不少饱受好评的传统文化作品,都是充分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手段,降低人们了解真实历史、解读传统文化的难度,并将传统元素与当代视角相结合,营造共情体验和艺术共鸣。

  文化传承要让年轻人唱主角。由老一代人制造传统文化作品“喂食”给年轻人,并不能很好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年轻人所热捧的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从让二次元人物穿上古装,到用虚拟人声技术还原昆曲唱腔,传统文化被年轻人进行现代转换,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尝试。只有让青年群体站到传统文化的舞台中央,以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改造,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形成更加优质的文化内容,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传统文化屡次“破圈”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当年轻人越了解、越尊重传统文化,就可以越开放自信地去表达传统文化。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转化规律,创造条件唤醒年轻人的好奇心、表达欲、创新力,让历史融入当下,传统文化就能焕发更多的青春光彩。

(责编:关飞、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