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2021年01月20日06:51  来源:安徽日报
 

诉讼服务是司法为民的重要窗口。安徽省法院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智慧型诉讼服务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解纷选择——

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安徽省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司法为民看得见、有效果,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明显提升。

据最高法院统计,去年,安徽省法院诉讼服务质效评估总分居全国第二位,省高级法院居全国高院第二位,滁州、宿州、亳州、六安、芜湖、蚌埠、马鞍山、淮北市中级法院得分位居全国中院前20位,17家基层法院得分位居全国基层法院前50位。省高级法院倡导的18项一站式建设举措受到长三角地区法院广泛认同,并写入2020年长三角地区法院司法协作框架协议。

再造诉讼中心功能

去年2月12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二审案件在合肥中级法院开庭审理。法庭上除了审判台上的法官,却不见原告、被告的身影。原来,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合肥中院上线“云法庭”系统,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参与庭审,实现防疫与审判“两不误”。

网上立案、在线审判、远程送达、线上调解……疫情期间,合肥法院及时转变审判方式,全面开启“云法庭”模式,通过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12368热线,将传统司法惠民服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有效减少群众诉累。

“全省法院通过再造诉讼服务中心功能,努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高质量智慧型诉讼服务。特别是推进智能化服务方式新转变,依托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网和中国移动微法院,积极构建一网通办各项业务的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徐致平介绍,全省法院全面推行网上立案,去年共收到网上立案申请175546件,审核通过136143件,同比分别增长53%和249%,在疫情防控紧要时期,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暂时关闭,网上立案有效确保了疫情防控与诉讼服务两不误;推进跨域立案服务,目前已实现全省三级法院100%全覆盖,切实解决了群众异地诉讼不便问题。

“在实现诉讼服务中心覆盖率100%的同时,完成了诉讼服务中心功能上的转变,由以前仅提供立案服务的 ‘挂号室’,升级为综合性解纷的‘门诊部’。 ”徐致平表示,通过整合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五大板块,将诉前调解、立案登记、保全、送达、鉴定等近50项诉讼服务事项由诉讼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诉讼服务中心由立案服务转向诉讼全程服务,真正做到让老百姓走进一个门、事务一站清。

各地法院还积极引入邮政、银行、公证等社会化服务进驻诉讼服务中心,将送达、保全等审判辅助事务外包,构建集约化辅助事务新模式,助力审判提效增速。

重塑多元解纷格局

马鞍山法院加强与社区乡村、综治网格等基层平安网络对接,打造“小巷调解室”特色品牌。社区群众只要有矛盾纠纷,随时可以和法院的“小巷法官”等法治志愿者进行咨询。法治志愿者们每周还会到“小巷调解室”坐堂,主动上门服务,满足社区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将邻里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在最基层。

“为推动完善诉源治理,打通群众解纷最后一公里,全省法院切实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徐致平介绍,省高级法院推动将“万人成讼率”和“无讼村(社区)创建”纳入全省平安建设考评指标。合肥、淮南、黄山等地推动在全市开展无讼村(社区)创建,将万人成讼率作为创建标准之一,动员基层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近3年来,全省法院诉前委派调解案件量每年增幅超过50%。去年,全省有76家法院案件量同比下降,诉源治理成效显现。

各地法院着力重塑多元解纷格局,努力为群众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解纷选择。在拓展线下解纷渠道方面,省高级法院在与14家省直单位出台诉讼对接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去年省高级法院又与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中国银保监会安徽监管局联合出台 《关于全面推进安徽省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与省司法厅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若干规定》,建立调解工作协调员等制度,实现省级层面诉调对接全覆盖。各地法院开展常态化诉调对接工作,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婚姻家庭、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类型多样的调解工作室,引入行业组织、行政机关、人民调解员、律师等参与调解,强化诉讼引导,多方联动、共同解纷。

积极应用线上解纷平台,破除群众解纷的时空壁垒。全省法院通过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汇聚线上特邀调解组织、调解员,为群众提供不见面、全天候的纠纷调解服务。去年疫情期间,和县法院在线化解跨国涉侨遗产继承案,合肥蜀山区法院在线化解一起当事人身处湖北疫区的民间借贷纠纷案等,满足了群众特殊时期的解纷需求,受到当事人点赞。

“分调裁审”提速增效

去年10月28日,一起涉及8万多元工程款和材料款的纠纷,让滁州南谯区的两家企业对簿公堂。南谯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到滁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南谯区法院工作站,通过调解化解纠纷。调解员蒋晓云经详细了解,很快找出双方当事企业纠纷的症结所在,一番耐心细致地释法说理之后,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困扰了两家企业许久的难题,通过仅仅1个多小时的调解就迎刃而解,双方均感到满意。

“全省法院大力推行‘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改革工作,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快速解纷。 ”徐致平介绍,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纠纷,除依法不能调解的外,均发放 《委派调解告知书》,告知诉前委派调解的优势和规则,引导并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先行调解,不同意或调解不成的,再依法登记立案。去年,全省法院共诉前委派调解纠纷30多万件,约占一审民商事、行政案件的50%。通过诉前分流,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各司其职、有序衔接。诉前分流机制,充分发挥出了纠纷 “过滤器”“减压阀”作用。

为进一步提速增效,各级法院还通过案件繁简分流方式,推动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蚌埠市中级法院从改革机构职能入手,明确各庭室对“分、调、裁、审”的职责分工,改变考核办法、狠抓案件流转,实现从“要我办案”到“我要办案”的转变。

据徐致平介绍,去年,全省法院已全部上线繁简分流智能识别系统,实现案件繁简自动识别;设立38个速裁庭、232个速裁快审团队,1000名左右法官速裁快审案件34万多件,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期限30天,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针对二审案件,省高级法院出台二审案件繁简分流标准,全省中级法院已开展二审案件的繁简分流、速裁快审工作,去年共速裁快审17538件二审民商事、行政案件,运行效果良好。(记者 李晓群)

(责编:吴西露、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