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宁:“场所+”乡村文明的传承

2020年11月26日16:0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农村大祠堂、议事堂、活动中心等村民聚集场所是乡曲之中的重要活动载体,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是村民们的情感纽带、乡愁和扯不断的根。近年来,安徽省怀宁县雷埠乡充分利用好“场所”来激励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时代文明。

大祠堂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初冬时节,走进怀宁县雷埠乡郝山村郝氏祠堂,只见这里干干净净,墙上有着醒目的郝氏起源迁移介绍、郝氏家训、族贤与新秀,悬挂着民众抗日后援会遗址。“郝氏祠堂不仅是族人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承家风、家训、家规的好地方,有着教化功能。”郝山村党支部书记郝祥兵说。

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建好红色教育基地,促进红色旅游发展,郝山村郝氏家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并筹资100多万元对民众抗日后援会遗址进行维修保护。民众抗日后援会遗址是怀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雷埠乡郝山村郝山组,遗址东北角有怀宁县委、县政府立的标志碑和简介碑,标志碑上刻“民众抗日后援会遗址”,简介碑刻有:“抗战时期,为了更好地组织抗战工作,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与省动员委员会同期成立。‘七七事变’后,查化群、郝晓辉等一批爱国青年在郝氏宗祠成立了县第四区抗战后援会,用写标语、演戏、唱革命歌曲、募集物资等形式宣传、动员组织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

在修缮过程中,雷埠乡还注重通过科技手段和智慧建设,更加生动地讲好文物故事。“英烈是为党和人民牺牲的,理应受到尊重和纪念。加强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是对抗战历史及抗战英烈的纪念与缅怀,更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雷埠乡负责人说。

议事堂成为移风易俗阵地

在怀宁县雷埠乡李店社区怀堂中心组,一些陈规陋习在这里却行不通,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等红白喜事,除了至亲象征性送去几十元钱外,村民们无偿帮忙,不随一分礼,这样的“村规民约”坚持了80余年。而定下的规矩是这里的“议事堂”。

怀堂中心组有69户270人。无论曾经生活清苦,还是现在日子富足,正是这个“老规矩”,让村民们始终没有随礼的负担。村民组里平均每年的红白喜事有5个左右,不论谁家办事儿,组里的乡亲们只要在家都会无偿前去帮忙,除自家亲戚外,乡亲们不随一分礼。

规矩因何而定?年近90岁的村民陈少卿说,从他记事开始,村民组里就有这样的规定。“在‘议事堂’我们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多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章制度事无巨细,对宴席、用烟、用酒等标准,以及宴请人数、次数等做出具体的规定。红白理事制度建立后,任何人都不搞特殊。现在宴席都在村民组的食堂办,也节约了许多。”怀堂中心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陈明华告说。

红喜事上,除了主人家直系亲戚或特别交好的朋友象征性送去几十元钱,乡里乡亲不随礼。“家家户户都这样,你要是送钱去,主人还不高兴。一切红白喜事简办,群众的负担减轻了,清纯的村风守住了,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陈明华说,别看村民之间不随礼,但邻里之间感情都非常好,几十年来,没有哪家争吵过,也没有红过脸,大家和睦相处,有困难大家帮,有喜事大家乐。

活动中心成为邻里和谐纽带

活动、就餐、娱乐、看书、健身、养老……近日,在雷埠乡牛店村陈湾组看到,一座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显得格外醒目,旁边还建起了300多平方米停车场和户外活动场所。“这个活动中心有730多平方米,高8.7米,总投资近百万元,都是村民捐资建的。”村民陈金来自豪地说。据了解,该中心建成三年来,先后开展了多种活动。闲暇时,村民都喜欢来活动中心坐坐,喝茶、摘菜、聊天,你一言、我一语,亲密和谐的邻里情,就荡漾在欢声笑语间。

为建好村民活动中心,陈湾组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和基金会。理事会主要是活动中心建设、管理,基金会主要负责筹集资金。“修建活动中心时,每家每户都大力支持,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捐款达到80万元。”村民陈士海说,“我们这个村庄人很团结、很齐心,就连最贫困的人家都是第一时间把钱送到村民理事会成员手中。”在村民活动中心建设期间,在家的群众每天都来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陈湾组70岁以上老人有近50人,由于平时组里青年人都在外务工或经商,这些老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组里在外的年轻人商量:将组里70岁以上的老人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专门请厨师做好一日三餐,老人都在活动中心就餐,经费由组里基金会解决,不要他们出一分钱。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健康老人轮流送饭,轮流照顾。孝老爱亲、互帮互助是陈湾组村规民约的重要一条。52户村民房屋连成一片,一直以来,大家互帮互助,如同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谁家有困难,他们都会去帮一把;谁家有急难,都会有人挺身而出,及时伸出援手。(檀志扬 蒋善模)

(责编:范晓琳、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