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说唱大鼓书50多年

2020年11月02日08:38  来源:合肥晚报
 

  “看高刘南边合六叶高速路,看北边新桥国际机场。看街东新修一条环城路,看教育一六八分校在长岗。”在合肥经开区高刘社区,有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艺人, 50多年来,他一边敲着大鼓,一边唱起自己的成名曲目《酒书记》,让传统曲艺在民间大舞台重焕光彩,他就是大鼓书非遗传人窦常胜。

  少年爱唱大鼓书

  记者来到在高刘社区的窦常胜家里,只见老人精神矍铄,满面微笑,很健谈。“记得第一次看到庐州大鼓,是在某一年冬天,小学放学后,路边有一个唱戏的,我就坐在那儿听了好久。”窦常胜回忆道,之后每天放学,都会在路边听老艺人唱一段庐州大鼓,回家后自己跟着模仿学习。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

  1970年冬,窦常胜正式拜胡东全为师。学习打板、敲鼓、十三道韵等基本功。“当时老师教了我很多小段,根本不用笔抄录,听上两三遍就能张嘴唱。”

  从13岁拜师学艺一直唱大鼓书至今,窦常胜已经与大鼓书结缘半个多世纪。即使在那“热火朝天”挣工分的年代,他也没忘趁歇工时忙中偷闲地把大粪桶扣过来,当成大鼓敲上几下过过瘾。

  窦常胜的鼓书说唱除了秉承师志,也创造了自己独到的说唱方法。他综合南北路唱腔,少打鼓,轻敲板,不坐唱,将说唱与表演有机结合,手、眼、身、法、步均能和谐体现,语言幽默风趣,表演泼辣大方,豪放中富于韵味,雅俗共赏,独树一帜。

  独登舞台绽放风采

  50多年前,窦常胜刚拜师后不久,师父生病没法唱戏,他就顶替师父出场。一板还没唱完,就博得台下观众叫好。

  后来,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高刘、小庙及周边几个乡镇、县城,与合肥交界的六安、淮南,甚至北京、上海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要知道,能请到窦常胜唱一场戏,在当地是有面子的象征。当然,他也会受到事主好茶好饭的款待。

  整个80年代,窦常胜一年能演上百场戏,有的年份甚至能达到200场。曾经有数次,“连着好几个月天天都被生产队邀请去演出。”最火爆的时节,他走村串巷,随处开场,为农民说唱《薛刚反唐》、《杨家将》、《紫蓬新貌》、《十看高刘》,好不惬意。

  “那时看戏的人很多。有的人甚至要跑几十里路跟着看。有时一本戏唱完,台下的人还要求多唱几个折子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窦常胜笑出声来。

  古曲新唱歌颂新时代

  说起他的成名作,当属《酒书记》。1979年的那个春天,在呼唤思想解放的重要历史时刻,窦常胜发挥民间曲艺“轻骑兵”的特性,凭借对大鼓书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实题材的深刻把握,以一曲唱腔独特、语言诙谐的《酒书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部分不良风气,引起强烈反响。

  “村东办起幼儿园,村西又建教学楼,村南边农家书屋健身房,村北边操场跳舞打篮球,村中间农贸市场菜新鲜,商场超市人碰头……”2018年,在高刘社区迎新春文艺汇演现场,窦常胜唱响《再访“酒书记”》。 古曲新唱,以诠释经典的方式描绘了社区的新变化,反映了百姓的美好新生活,将演出推向高潮。

  采访中窦常胜表示,大鼓书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应不断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大鼓书传承下去,让乡邻们记住乡愁,心怀感恩,这是他唯一的追求与希望。

  传统曲艺亟待传承

  2014年,窦常胜患上了胃癌。“当时,我不想治了。可转念想起师傅的临终遗言,让我把庐州大鼓发扬光大,又改变了主意。”经过三年的反复治疗,目前胃癌已经基本痊愈。

  随着病情的好转,他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大鼓书创作中,逢年过节给大伙儿唱一段,这是他最开心的事儿。

  他的三个子女,没有一个学他的手艺,倒是一个小孙子,偶尔能唱上几句。窦常胜告诉记者,曾经有三名徒弟,但是均坚持不下去,而选择离开。这样一门声情并茂的传统艺术,在合肥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没‘钱途’,都不愿意。”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优秀的地方文艺曲种步履维艰。窦常胜说,早在2008年,庐州大鼓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他渴望有人能够学习传承庐州大鼓,为发扬这门艺术做点贡献。

(责编:郭宇、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