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贫困县全部“摘帽” 超三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国庆特别报道】沉甸甸的幸福感

2020年10月08日07:40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国庆特别报道】沉甸甸的幸福感

  景区、影院人气恢复,商场、超市人声如潮。疫情冲击后的八天长假,充满着熟悉的“人间烟火”味,见证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全面恢复的“元气满满”,更承载着家国圆梦、同享小康的沉甸甸幸福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长假中,电影《夺冠》正在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女排精神激励着国人奋进前行,已经沉淀为一种精神底色,每每引起人们心底最强烈的共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奋进新征程正在开启。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每个家庭在品味幸福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奋斗的艰辛磨砺,也更会砥砺接续奋斗的执着信念。

  幸福是个“同心圆”。同心同行,才能绘就共同向往的美好生活新图景。上下同欲,就会迈过奋斗征程上的沟沟坎坎。国庆长假前,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标志着安徽站在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新起点上。人心思进,更应乘势而上,只争朝夕。以拼搏实干凝聚前行动力,以敢闯敢试点燃热情活力,以敢干事、愿干事、把事情干成作为“硬核”导向,在崇尚实干、务实开拓的良好社会氛围中,让更多人靠勤劳双手书写出彩的人生。

  通往幸福和理想的路,从来不会顺风顺水。于个人而言,身处快速变化和进步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技能的储备乃至坚韧的意志,都是打开未来之门的必备钥匙。社会的发展进步,则是被亿万个体不断增长的需求牵引,在不断补齐短板、拉长长板中勠力前行。公共服务无论是供给规模还是供给质量都需要迈上新的台阶,创业创新创造要打通更多堵点,只有在制度、规则和机会都公平的舞台上,市场主体才会持续释放不竭的成长活力。

  追求幸福,一路向前!

  闲置农房 华丽变身“网红民宿”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果栗满枝。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放眼远眺,满山茶树葱茏叠翠,一栋栋错落有致又别具风格的民宿点缀山林间。

  “我是从网上看到井楠民宿的照片,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没想到家门口竟然也有‘网红’民宿,趁着国庆假期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打卡’。”游客张琳告诉记者,她在9月中旬就早早预定了客房。

  “10月2号到7号的客房早已被预订一空,餐饮包厢也只有少量余位了。 ”井楠民宿负责人李曦介绍说。

  历时1年打造的井楠村“饮春雪”民宿,今年国庆假期正式开门迎客。经过能人巧匠的一番改造修葺,曾经破败闲置的民居变身特色民宿。说起井楠村的变化,村负责人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政策的加持下,井楠村实现了破败民居向特色民宿的蜕变。

  井楠村地处琅琊山西山脚下黄栗树水库上稍,景色秀丽。近年来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并在城里定居,家中老房子常年闲置的越来越多。 “2019年,由滁州市国有旅游公司和区、镇、村共同出资5000万元,成立滁州市井楠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民宿项目。 ”井楠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焱森介绍,公司通过租赁村民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屋,对其改造升级,打造精品民宿,探索走出一条“旅游公司+农户+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发展之路。

  民宿项目的启动不仅盘活了“沉睡资产”,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以前我和爱人在上海打工,虽然工资高点但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也照顾不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民宿开在家门口,我和爱人商量着回家就业,他做厨师,我做领班,现在每个月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公司还给我们买了保险,这样有保障的生活让我们感到很满足。 ”“饮春雪”民宿餐饮部领班谢波丽深有感触地说。像谢波丽这样就地就业的村民,在井楠村就有50多名。

  今年5月,南谯区获批全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示范区。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在全面摸清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住宅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流转交易,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住房盘活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继续打造一批试点示范村,不断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促进村集体宅基地所有权收益稳步增长。

  老旧小区 里子“好住”面子“好看”

  “国庆假期,健身器材就到位啦!每天早上,我们老年人都喜欢来这里运动运动,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蚌埠市禹会区宝运小区78岁居民程世彩乐呵呵地说。

  走进宝运小区,新设施、新景观随处可见:蜘蛛网电线消失不见、老旧车棚升级为整洁停车库、杂乱小花坛变身健身小广场……“小区改造之后,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程老告诉记者,年初的时候,小区可不是这番模样,“我们脚下的这片休闲广场,之前就是个土堆子,还有一些住户在这里建了菜地,天气一热,难免有些气味,而且大家想出来散步、锻炼身体,也没地方”。

  6年前,程老一家搬到了宝运小区,本以为搬到一楼,生活会更加方便,没想到老旧小区下水道老化,逢雨必堵,排水井的污水外涌,老人小孩不敢出门,而且一楼地势较低,雨水容易倒灌入家。 “我和老伴,还有残疾的二女儿、小孙女一起居住,下雨天出现雨水倒灌,我们都得喊邻居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来帮忙。小区没有物业,安全也没办法保障。还有扭成一团的电线、网线、电话线,非常杂乱,不仅煞风景,安全隐患也很大。”

  今年5月份,禹会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带来了好消息——小区要改造了!下水管道进行了更新、破损的水泥路被改造成柏油路、绿化也按照居民的要求进行了改建……“7月份动工,9月底就差不多完工了,这个国庆假期,我们小区居民生活大变样呢!”程老喜不自胜,“再也不怕下雨天了,出门遛弯也有好地方,屋内屋外都有好风景。”

  舒适宜居的家,是人们放松身心的栖息之所。过去,在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失养失修失管,居住环境差,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里子“好住”了、面子“好看”了,焕然一新的家园透出浓浓的幸福味道。据了解,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截至7月底,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5个。

  鲜花电商 扮靓你我美好生活

  4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宽敞明亮,屋顶垂下桃花等花卉装饰,窗台上摆放着各种绿植……宣城市寻梦网络科技公司里,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一家主营线上鲜花运营销售的企业。

  “企业在快速成长。我们马上又要搬家了,搬去1万多平方米场地办公啦。 ”9月25日上午,寻梦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陈珊快人快语。

  向日葵混搭紫玫瑰、绣球康乃馨混搭粉百合……点进陈珊的网店,五彩缤纷的花束扑入眼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活品质,认识到鲜花的价值。这几年,我们销往二三线城市的鲜花数量翻了两三番。 ”陈珊告诉记者。

  陈珊夫妇原先在杭州经营一家实体花店,也试水了“鲜花婚庆”,但受房租、用工成本等方面影响经营状况不佳。 2015年,陈珊夫妇决定返乡创业,在老家宣城做起线上鲜花销售。“返乡创业,人社部门给了我很多支持,为我们找场地、免房租,通过线上线下的招聘活动帮助我们招工。目前我们已带动当地800多人就业。 ”陈珊说。如今,这家线上鲜花运营销售公司,不仅通过网店面向消费者销售鲜花,还向全国各地的实体鲜花店供货,并为5000多家实体鲜花店提供网络代运营服务。今年以来,企业日均订单已突破1.2万单。

  “送花,送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花朵,更是传达一种情谊,让生活更有美感、更有温度。 ”陈珊说,过去,鲜花常常作为节日礼品送出,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平常的日子也给自己来束鲜花,装点生活、调剂心情。

  企业越做越大,一方面带动了就业,另一方面,也让陈珊多了很多帮手。“我从原先凡事亲力亲为,到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企业发展大方向上,人生的格局更开阔了。 ”陈珊说。如今的她,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在企业设置公益性岗位,用鲜花铺路,带着乡亲一起“奔小康”。

  美食小店 有滋有味的“小确幸”

  “看到小区大门了吗?原来就搭个红棚在那儿,起早贪黑,攒了一帮老主顾,才有了今天。 ”9月26日,在合肥市青阳路,40多岁的王万贵站在店门口,感慨地指了指马路对面。

  一晃十几年,老王的牛杂馆从红棚搬进了门面房,成了整条街最有年头的店。两间门面,装修简单,上下两层不到100平方米。老王的店虽小,却是老饕们眼中的“宝藏”店。“能做这么多年,咱这口味绝对好,都是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谈到店里的招牌牛杂锅,老王一脸骄傲,“我最看重的就是食材的卫生和品质,食材两天进一次货,凌晨屠宰,从淮南运过来,大早上到店里,绝对保证新鲜。”

  店虽小,却有小的好处。 “15元、20元、30元……店里人均四五十元,多少钱的消费券都能用。 ”老王告诉记者,年初疫情影响了生意,但紧跟着,一轮接一轮的消费券发放,店里很快恢复了人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店里吃,这消费券可是帮了咱小个体户大忙了!现在每个月营业额40多万元。”

  拉动整条美食街的人气,牛杂馆所在的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7月组织了一场龙虾美食节。老王当时推着小车,去广场上支了个摊位,给店里引流。他说:“效果还不错,算算流水,每天都增长30%左右。政府对我们很照顾,今年房租上也给了一定优惠。”西园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街道将结合“六稳”“六保”政策,继续举办各种节会活动,挖掘消费潜力,推动辖区商贸复苏升级,让辖区的小店们“活起来、动起来、闹起来”。

  华灯初上,店里渐渐喧闹,忙碌将持续到凌晨。食客们大快朵颐,老王和妻子细细经营着一家人的“小确幸”。 “店里12张桌子,今晚估计要翻三四次台。马上要排队等位咯! ”老王乐呵呵地说,今年初,自己尝试开通了外卖业务,“不过,你看看,现在店里生意好,晚餐时间根本不敢接单,后厨忙不过来。”

  特色种植 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9月24日晌午,张应海从山核桃基地务工回来,妻子已经准备了丰盛的午饭。院子里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一家人围着餐桌惬意地享用着午餐。

  张应海是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的脱贫户,前几年,日子过得紧巴。 “那几年压力比较大,两个孩子上学,儿子又患上了慢性肾炎,去南京检查一次就要几千块钱。 ”张应海说,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一系列帮扶政策渐渐让老张一家走出困境。

  光伏扶贫一年6000元,村资产收益分红一年5000元,村里给他们夫妻俩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妻子做护路员每年3000元,他做秸秆禁烧员年收入2000元,儿子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病情日渐好转,现在在村部做信息员,每月收入1200元。有了稳定收入,第二年老张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白庙村曾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山多地少,又属于水源保护区,不适合发展种养业。村里围绕山场资源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通过村企联建的方式,建设了200多亩薄壳山核桃基地,通过特色种植,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脱贫致富路。

  村里产业发展了,就业机会也多了,张应海平时就在村里的山核桃基地务工。“在基地打零工,一个月收入1300元,还不影响种田。我还有10多亩水田,今年也能收入1万多元。 ”老张喜滋滋地说。

  薄壳山核桃又叫碧根果,种植四五年后挂果,七八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长达七八十年,属于可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薄壳山核桃盛果期亩产200斤到300斤干果,按批发价每斤40多元算,亩均毛利润超万元。

  看到种植山核桃有前景,张应海也动了心。他还有5亩旱地,前几年全种上了山核桃树。现在山核桃树已经亭亭如盖,零星挂果了,马上就能见效益了。“到了盛果期,一亩地能产两三百斤干果,我这5亩地年收入2万多元不成问题。有了这些致富树,以后养老就靠它了。”看着枝繁叶茂的山核桃树,老张乐滋滋。( 通讯员 王亚 记者 胡旭 史力 何珂 田婷 彭园园 范克龙)

(责编:苏恒、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