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军区组织民兵力量投入抢险救灾战斗——

“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气神!”

本报记者 朱思雄 韩俊杰

2020年08月09日07: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喉咙沙哑,坐着就能睡着,但是听到有人喊救命,马上就往前冲;险情发生,跳下水去,用身体筑起围堰;水流湍急,冲锋舟无法靠近救援,用绳子一头绑住自己,将另一头递给受困群众……他们是民兵。在抗洪抢险中,大堤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入夏以来,在长江、淮河、巢湖“两线并战、大湖突围”这场抗洪战斗中,安徽民兵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抢险救灾,倾力发挥作用。

截至8月5日,安徽省军区累计出动民兵152923人,投入机械设备383台套、冲锋舟1460艘次、车辆2564台次,营救被困群众10865人,疏散转移群众66968人,抢运物资919.63吨,抢通道路117.45公里,加固堤坝15.82公里,疏通河道6263米,封堵管涌644处,挖运土石38448立方米……

“家门口”的突击队

7月7日,皖南歙县遭遇山洪突袭,2000余名考生被迫延考。当天中午,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刘孝华赶赴黄山督导抢险救灾工作,与军地领导专家交换意见后,一条条救灾指令飞向救灾一线。

兵贵神速!当天晚上,44名民兵连续奋战6个小时铺设2座应急浮桥,保障考生高考。次日清晨,当地师生惊喜发现2条“蓝色飘带”横跨积水,直通考点,纷纷点赞“民兵真行!”

汛情就是命令,脚下就是战场。安徽省军区防汛“前指”指挥长、省军区副政委南晓敏条分缕析,一口气数出民兵参与抢险救灾的多项优势:本乡本土情况最熟悉,就地就近救援最便利,保家护业利益最直接,持续战斗时间最长久,基干民兵数量最庞大,联系服务群众最紧密,兵力动用程序最简捷,动员集结行动最高效……

“挽弓当挽强,用兵当用长,聚集优势方能成就胜势。”刘孝华说,上半年,省军区根据编组地域实际和季节气候特点,科学统筹应急力量编成,沿江沿淮重点编建抗洪抢险分队,就地就便形成553支1.7万人的常备必用的突击力量。这些突击队就在群众的“家门口”,离得近、情况熟、出动快,加上平时训练有素,下雨能上堤,上舟能救人,灾后会重建,能够胜任各类抢险救灾任务。特别是改革调整后,变数量主力为任务主体,可以有效减少对作战部队备战打仗质效的影响。

看我的,跟我上,有我在

民兵亦兵亦民,散则为民,聚则为兵,这是民兵组织的特点。刚到安徽工作不久的省军区政委王贵胜指出,新时代民兵会不会用、顶不顶用、好不好用,关键在“聚”字。

民兵政治工作是民兵的生命线。面对严重灾情,7月10日,安徽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及时下发《抢险救灾政治工作意见》,向全区民兵发出“动员令”。“看我的”“跟我上”“有我在”,一时间成为抗洪堤坝上最响亮的战斗宣言。

7月11日上午,东至县香隅镇龙江水厂临江堤坝出现管涌,直接威胁水厂职工和周边10万居民的安全。“地形我熟,抢险我行!”刚刚抢险归来的陈寿春闻战则喜,顾不上休息,爬起来追上队伍去抢险。连续奋战16个小时,水厂安全了,陈寿春的脚却泡得肿胀发白、起皱脱皮……

“我们走到哪,旗帜插到哪!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气神!”枞阳县人武部政工科长刘学嗓子发炎沙哑,两眼炯炯有光。他带领80人的民兵应急连先后转战白荡湖、菜子湖、防洪墙、江心洲,经历了10余场抗洪抢险恶战,始终斗志昂扬,许多民兵连续20多天没离过队、没回过家。

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

“民兵这支队伍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平时要编实建强,关键时刻敢用善用,并不断向新质民兵拓展。”南晓敏说,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民兵既要当好“常备军”、打好“阵地战”,更要当好“突击队”、干好“专业活”,用实战实绩来赢得组织信任、人民信赖。

在王家坝,记者看到,巡堤人员多是由民兵带领村民组成。原来,这些民兵大都是退役军人。任务部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让救灾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民情社情熟悉的民兵骨干当好地理向导、技术指导、信息辅导。只有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才能团结是铁、凝聚成钢,能打仗、打胜仗。

7月26日,颍上县戴家湖涵闸破损、险情环生。当地党委政府和军分区注重发挥民兵优势,抽调新质民兵分队携带水下声呐、无人机自助网飞行设备、指挥防汛APP平台等装备器材投入工作,为防汛救灾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把民兵水上救援、无人侦察、工程机械抢修分队等新质力量运用好、派上去,让专业分队干专业事,发挥好特殊队伍的特殊作用。”阜阳军分区副司令员龚辉说。

“平时连着战时,应急就是应战。”南晓敏说,地方党委、政府要树立“平战一体观”,平时就要着眼辖区应急需求,发挥军民融合优势,以此为牵引全方位推进民兵武装力量由“实起来”向“强起来”迈进。(周海良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9日 第 06 版)

(责编:吴西露、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