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后浪奔涌——剪纸 “妙剪生花” 求索人生

2020年07月22日11:5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说起非遗,涌现脑海的或许是落在器物上的灰尘;谈及传承,浮现眼前的或许是一位老者远望的背影。拂去成见,在城市一隅,有一群“90后”和“00后”,他们唱念在舞台之上,腾空在狮头之下,他们指尖生花,沉醉于光影变幻……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朝气蓬勃,奔涌在传承的路上。

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合肥,速度与激情、坚守与传承光芒各异,我们能目睹高质量发展下的迅疾奔涌,也能体味到驻守在时光隧道里的气定心坚。

剪纸 “妙剪生花” 求索人生

一把剪刀、一张薄纸,不过齿锯开合、指尖转动,“妙剪生花”,世间百态在虚实之间跃然纸上。“剪纸可以说是最贴近老百姓的非遗了。” 

青年非遗工作者丁健展示《一卷知合肥》剪纸作品。

丁健是一名“90后”,美术出身,却结缘剪纸,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成为了一名青年非遗工作者。谈及剪纸,丁健总会想起儿时坐在门边,看着大人们忙前忙后,张罗布置着婚礼的画面:村里的老人拿着生锈的大剪刀,安静地坐着,不一会儿,方方正正的红纸就变成了一张“囍”,被张贴在门边。灶里的炊烟飘过“囍”字,耳边是家人邻里的欢声笑语。自幼时,丁健就痴迷剪纸,常拿着剪刀在纸上创作,还总被老师批评“不务正业”。

大二时,学习美术的丁健经人引荐认识了一位剪纸非遗传承人,怀揣着热爱,丁健拜师学艺,却屡遭拒绝。“闭门羹”并没有浇灭这位年轻人学习剪纸的热情。“我写了一封信,信里写着‘我如孤海中的一叶扁舟,急需远方的灯塔为我指明方向,哪怕它只闪出一点微光’。”

信送出去的当天下午,丁健就接到了来自剪纸非遗传承人的电话,让他去工作室干活,但只字未言要收他为徒。自此,每天课余时间里,丁健几乎都在剪纸工作室里裁纸、装裱、画图……枯燥且重复,在这间隙,老师也会偶尔教他一些手法和剪纸思路。

年岁渐长,丁健的剪纸手艺也愈发纯熟起来。剪纸看似简单,却也有许多讲究。静心和专注是首要的,剪刀在纸上的开合,也并不似看着那么轻巧。“剪刀和纸张接触不是垂直的,而要有倾斜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操作剪刀。”丁健开始尝试用剪纸讲述故事、表达情绪。蝶恋花、凤求凰、十二生肖等在他的指尖别样生彩。

去年,丁健创作的一幅《一卷知合肥》的剪纸作品惊艳众人。这幅《一卷知合肥》总长15米,宽0.75米,整个长卷分为天鹅湖、芜湖路、蜀山、滨湖四大板块,包孝肃公祠、古逍遥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人文地标跃然纸上。在楼宇亭台之间,剪纸中还有人物剪影、湖水风光、创新字样等。一卷剪纸传达出了创新合肥、文化合肥、绿色合肥、宜居合肥和幸福合肥的理念。

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丁健每天一下班就穿梭在大街小巷,拍下每处地标的细节,回家再按着照片临摹,画下剪纸的草图。经过上千次修改,耗时一年多时间,这幅作品终于问世。丁健说,他走过祖国的很多地方,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城市带去祝福,也想展现出我们青年工作者对非遗的热爱和专注。”

对于丁健而言,剪纸不仅具备观赏性,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一看到剪纸,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想到“中华文化”。而剪纸的最大魅力就是谁都能够剪上那么几下,它是深入老百姓生活的艺术。“取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可俗可雅,这就是人民的艺术。”

现在,丁健在工作之余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已有3年之久,经常做一些免费的剪纸公开课,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他都一律欢迎,多一个人爱上剪纸,传承就多一份力量。他从未指望着靠剪纸谋生,却从剪纸中获得了许多喜悦和满足。“其实剪纸带给人的满足,一半在创作中,因为你会不自主地愈发专注,一半在剪完、展开剪纸的那一刻,因为你会期待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样子。”丁健把剪纸时的专注和坚持也带到了生活里,“我一旦开始做什么事,就不会半途放弃。”

当然,在剪纸带给丁健的许多满足里,还有一些满足来自于他8岁的小徒弟。在丁健开办工作室之初,当时只有5岁的黄令仪在爷爷的带领下来到了剪纸课堂,跟着丁健学习剪纸。孩子总是活泼好动,最初黄令仪总是没法专注于剪纸,没等丁健传授完技巧,就急着动手创作,急于追求成果。3年的时间里,黄令仪渐渐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沉着、专注。剪纸的时候,她总是坐直着身子,目不转睛,眼前只有手中的那一方寸。

“你喜欢剪纸吗?”“喜欢。”

“你会剪多久呢?”“一直剪啊。”黄令仪盯着手中转动的剪刀,一脸认真。

来源:文艺合肥

 

 

(责编:马玲玲、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