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全力提升城市创新气质 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2020年07月08日09:19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原标题:合肥全力提升城市创新气质 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合肥最突出的城市气质是创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是创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绩:1~6月,全市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70.26亿元,同比增长43.6%;推荐首批1047户企业参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同比增长63%;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9户,同比增长53.2%……

  6月28日,市科技局局长黄群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五高地一示范”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制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安徽创新馆

安徽创新馆

  科技战“疫” 大显身手

  科技,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科技局迅速启动应急攻关,开辟科技项目绿色通道,聚焦“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4大方向,立项两批共计11个应急攻关项目,支持科研经费468万元。其中,由智飞龙科马承担的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已获批进入I期临床试验。

合肥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记者 苏玲 摄

合肥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记者 苏玲 摄

  上半年,市科技局圆满完成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承办任务,全方位、深层次展现我省抗疫风采以及最新科技成果。

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展厅入口。

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展厅入口。

  科技战疫成果涌现,展示出合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接下来,市科技局将继续围绕社会民生关注焦点,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科技支持。

  创新发展 亮点纷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上半年,我市加快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新增备案科技小巨人企业44户,总数达148户。以行业领域龙头企业为主体,高标准组建首批10家市技术创新中心。

  全力做好科技企业服务保障和“六稳”“六保”工作,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上半年,拨付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配套资金约1.2亿元、市自主创新政策兑现资金1.61亿元。全市2539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税款22.7亿元。

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赶制来自长三角订单。关堂所 记者 宋炎骏 摄

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加班加点赶制来自长三角订单。关堂所 记者 宋炎骏 摄

  同时,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健全人工智能政策扶持。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蔚来中国总部等重大项目落地。

  在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平台建设方面,我市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主体结构完工。离子医学中心非质子部分已试运行。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复旦合肥先进产业研究院等项目正式签约。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施工现场。记者 宋炎骏 摄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施工现场。记者 宋炎骏 摄

  厚植沃土 培育动力

  时代浪潮澎湃向前,科技创新勇进者胜。

  下半年,市科技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五高地一示范”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制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龚正 记者 黎静 摄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龚正 记者 黎静 摄

  加速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早日挂牌。围绕产业需求引进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考核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加快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探索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试配套基地。对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力争全年实施100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合肥成功研发50纳米芯片并实现量产。记者 苏玲 摄

合肥成功研发50纳米芯片并实现量产。记者 苏玲 摄

  做优科技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确保完成今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户目标。加快高成长企业培育,设立培育基金,大力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等政策,高标准组建一批省、市技术创新中心。

  做强创新型产业。推进“科创+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围绕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领域,加快培育未来先导产业。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

  以更宽视野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开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科技合作。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积极组建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进一步夯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科技合作基础,推进各类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记者 黎静·

(责编:马玲玲、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