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国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 

2020年06月19日15:4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据中国自然资源报消息 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

据悉,“十三五”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

“十三五”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近2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国批准建立了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我国坚持荒漠化治理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在石漠化地区217个贫困县聘请了12.5万生态护林员,带动近50万人增收;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等方式,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同时,科学编制防治荒漠化“十四五”规划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等;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全面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我国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履行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中非中阿防治荒漠化合作与交流。(张金萍)

(责编:欧恺、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