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罍+市集:“地摊”下的美好生活

2020年06月05日17:1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我不收摊,等到最后,说不定生活就会给你什么礼物。”今年35岁的大玉(化名)是合肥市包河区罍+市集里守到最晚的摊主之一。特别是在生意最好的周六晚上,她甚至会摆摊到凌晨,直到街上很难见到人影,这时她会回到在安商1980开的零食店里吃个大西瓜,或者和其它关系要好的摊主约上一顿火锅,再心满意足地回家。

从虚拟到现实的成就感

性格开朗的大玉,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也经历了一段迷茫痛苦期。她的零食店位置较偏,生意不好。一直处于亏本状态。

是地摊,开启了大玉的美好生活。

在得知罍街有个罍+市集,可以去摆摊且不收租金时,大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最早她卖的是自己零食店里经营的手工饼干,但过了几次,大玉发现了一个问题,饼干制作出来的产量是有限的,如果在市集里卖得好,她平时在零食店里就没得卖。大玉开始琢磨起来,能不能卖点别的呢。这时候她瞅上了隔壁摊主大姐卖的手工编织娃娃。

就这样,大玉开始拜师学艺,也逐渐从一名手工零食店店主跨界到手作摊摊主。现在大玉每次出摊收入大概4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能达到四五千元,至少能把零食店每月房租给抹平了。

罍+市集友爱、互助的氛围也是大玉喜欢的。大玉的师傅有“安徽马达手”的外号,别人做一个娃娃需要2小时,而她只要1个小时。在大玉出师后,她的产品并没有抢了师傅的生意。每个人制作的手工娃娃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大玉的一般偏时尚,年轻人买的多,而师傅做的娃娃很有喜感,更受老年人和小朋友的欢迎。

除了自己师傅,大玉和其它许多摊主都交上了好朋友,大玉教她们做手工零食,而她们也会教大玉一些新的“才艺”,有时候市集结束后,还会一起约着吃饭、聚会。

等待春天到创造春天

年前,大玉还在微信群里和其它摊主一起商量着,春节假期这几天要“大干一场”。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了,罍+市集的地摊不能摆了,连零食店也不能开了。宅在家的那段时间,大玉就天天织毛线、做娃娃。手工娃娃虽然成本不高,但比较耗时,正好趁着那段时间,在家里把货先给屯好。

和大玉不同,罍+市集的摊主陆强(化名)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压力。虽说是一名都市白领,但疫情期间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只够保障基本生活,房贷、车贷这些都像是压在心里的大石头。5月初,陆强加入到了罍+市集,下了班后,从白领变身地摊主,售卖各类鲜花、绿植等。“现在每天的收入有四五百元,我自己也很喜欢鲜花,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为何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呢。”陆强说,与其等待春天的到来,不如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通过积极努力,主动让生活变得更好。

将“地摊”一直做下去

早在罍街开街之初,对于街区出现的流动摊贩,罍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就没有选择“一刀切”地禁止出摊,而是用疏导管理的方式,引导摊主们有序经营:将流动餐饮摊贩引进罍街早餐街、小吃街和罍+村并约法三章:卫生、安全、诚信。同时还对零售摊贩进行集中升级管理,统一开展市集活动,配置统一的桌椅,解决了之前摆摊无位置、形象杂乱差的情况,这些零售摊贩也是现在所看到的罍+市集。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罍+市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摊,它更注重品牌地打造,在管理上更为规范,地摊主也基本是兼职,经营的产品主要来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今,罍+市集已经三岁了,在罍+市集的微信群里,已经有100多位商户,摊点主要集中在手工艺品、非遗、文创等。目前开市时间是每周五到周日下午15:00-22:00。前不久,中央文明办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罍+市集也将扩充品类,让更多摊点入驻,同时经营时间也将适当扩展。

(李文琦 李亚运 )

(责编:欧恺、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