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总关情

——淮北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2020年05月27日11:06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漫步春日南湖,风和景明。湖面浩淼,水平如镜。湖岸曲折,绿树成荫。约好友三五,泛舟其间,不亦乐乎。

  行走长寿南山,四月人间。红瓦白墙,绿树掩映。果林茂密,菜花飘香。携家中老幼,田园采摘,此乃幸事。

  不论南湖,还是南山,都是铸就生态文明“淮北风景”的靓丽名片。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俯瞰淮北,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间,高低起伏的青翠,错落有致的景观树,“绘”成了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使得淮北“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绿意盎然,魅力无限。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期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用可持续的“生态绿”换取更加长久的“天空蓝”。坚持不懈实施荒山绿化,整治绿金湖、碳谷湖等采煤沉陷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城市实现了由“灰”向“绿”、由工矿型向山水生态型的转变,“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空间格局正逐步显现。

  敢为人先誓将“黑伤疤”治好

  时间回拨到2019年11月14日,第十届中华环境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淮北市摘得中华环境奖优秀奖。当我们为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欢呼时,淮北上下曾经为之而做的努力也会被历史铭记。

  自1960年建市以来,淮北市在为国家发展提供大量煤炭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城市周边遍布20余处大小不一的采煤沉陷区,土地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

  面对沉陷之殇,淮北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充分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数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誓将采煤带来的“黑伤疤”治好。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淮北市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并逐步探索提出了“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被全国各煤炭城市推广借鉴。

  三大类型,即沉陷地复垦种植类型、沉陷地复垦基建类型和沉陷区深水面养殖类型;六种模式,即多层煤回采深层沉陷区水产养殖复垦模式、浅层沉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模式、煤矸石充填沉陷坑造地用于基建迁村复垦模式、粉煤灰充填沉陷区复土营造人工林复垦模式、深浅交错尚未稳定沉陷区鱼鸭混养果蔬间作复垦模式、利用大水面沉陷区发展网箱养鱼和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的复垦模式。

  回应群众期盼加快“拥湖发展”

  绿金湖位于淮北市生态走廊带的核心区,是西部老城与东部新城的中间衔接带,治理前为闸河煤田采煤沉陷区。该区域沉陷程度深浅不一,深达六七米,浅则半米多。治理前沉陷区内污水横流,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断裂,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地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状态,是名符其实的城市“黑伤疤”。实施绿金湖治理是淮北人多年的梦想与期盼。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绿金湖治理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的二、三期工程,总治理规模3.61万亩,总投资22.2498亿元。为打造城市亮点工程,发挥治理效益,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把绿金湖打造成以城市绿心为主题,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金中央公园。把绿金湖治理作为连接淮北老城与新城的枢纽工程,作为生态保护和谋划建设“湖文化”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核心工程全力推进。

  为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建设成本,发挥综合效益,在工程实施中,着重实施以下六项创新:实施超前式治理,探索沉陷区治理的“千金方”;突出多规合一,调准生态治理的“定盘星”;创新融资方式,破解资金不足的“金钥匙”;突出统筹推进,吹响兵团作战的“冲锋号”;创新拆迁补偿方式,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效率的“加速器”。同时,定期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确保各环节有序推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综合治理废弃土地重获新生

  淮北市持续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方法不断取得新突破,复垦整地、填充造地、生态修地等创新举措的实践,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生态环境,更促进了土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复垦整地让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淮北市在沉陷地治理上,始终遵循耕地优先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对沉陷深度两米以内的区域复垦为耕地,沉陷深度大于两米的区域复垦为养殖水面。

  填充造地让废弃土地展现“新价值”。提起占地3000余亩的温哥华城小区,市民都知道那是采煤沉陷区填充造地的杰作。20层高的淮北矿业大厦建造前,因采煤沉陷,地质条件相对脆弱,无法承载高层建筑。淮北市采用注浆充填方式进行超前治理,彻底解决了采煤沉陷地不能建设高层建筑的难题,大幅拓宽了沉陷地的利用范围。

  已经完成治理的碳谷湖、南湖及绿金湖,就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治理后的绿金湖,将周边的碳谷湖、南湖、相湖、龙河、岱河等城市水系全线贯通,“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大大改善了淮北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壮大了生态旅游产业,更吸引了恒大、万达、绿地等知名企业来淮投资兴业,加快了城市转型崛起步伐。

  持之以恒石质山地绿意盎然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漫步在相山公园,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自然,幽幽小道清风拂面,让人流连忘返。而谁能想到这样一座被市民称为“母亲山”的山体是一座被列为不宜植树造林的石质山。

  石质山,灰白色,由于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投资成本高,作为非宜林地而未纳入造林绿化范畴。这样的石灰岩山地,淮北有19.8万亩。

  如何荒山变青山?经过反复实践,一套“七步造林法”被淮北人摸索出来,石质山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5%。“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看似简单的7个步骤,每一步都要付出许多人力、财力和精力。

  没有土,咋办?锤砸钎凿、爆破炸穴,然后肩挑手提、运土回填。经过几代人的接力,淮北累计绿化荒山13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石质山由灰变绿。

  渐渐地,翠绿的侧柏在西山绵延成片;茂盛的刺槐、合欢在相山舒展枝叶;东部新城的连片山丘上,石缝间新植的树苗抽出新枝,从山脚到山顶,一直延伸开去。树活了,不容易,得护。看看周启峰,这个身影孤单的护林员,每天用双脚丈量着30多里的山路。

  十多年来,他用双脚踏遍了林区数万亩的沟沟坎坎,记录下了十多万字的巡山日记,如今,依然在路上。

  在淮北,还有许多周启峰,他们没有惊人的言语,只有积极的行动,为的是美丽的家园。

  2017年6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为题,直播报道了相山公园裸岩造林,荒山变绿洲的绿色奇迹。

  从相山绿化到东部山场绿化,淮北在被称为“不毛之地”、树木生长禁区的石质山上植树造林,创造了“绿色奇迹”。如今,淮北20万亩的石质山披上了绿装,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获得安徽省“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淮北市还接连斩获中华环境奖优秀奖与“国家森林城市”奖。(邹晨光)

(责编:黄艳、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