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门巷皆成春

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打出攻坚“组合拳”跑出脱贫“加速度”

2020年05月20日15:5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5月8日下午,雨后绰庙,空气格外清新。走进社区中草药种植基地,脱贫户胡开霞和其他十几位村民正在除草。“在这里干活都是按小时结账,一般每个小时能挣到10块钱。”已在基地务工一年多的胡开霞开心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草药种植基地已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扶贫’四大效益同步发展目标。”绰庙社区党总支书记武明乾介绍说,最高峰时,基地一天能用工86人。贫困户在这里干活一天下来能挣到百十块钱,一年下来就增收2万元,大家干劲十足。

然而几年前,绰庙社区还是一副穷光景,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一直排名石杨镇倒数第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交行马鞍山分行三家单位与绰庙社区开展结对帮扶,2017年4月28日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从解决贫困户温饱到产业落地,从兼顾贫困户经济提升到扶贫扶智推进乡风文明,从统筹社区脱贫攻坚到社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三年来,在结对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绰庙社区在抓实“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在落实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精神文明同步推进上下工夫,打出攻坚“组合拳”,跑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既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2017年底,绰庙社区从贫困村成功出列;2019年底,社区83户计191名贫困人口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7年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今年预计达50万元。

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正朝着幸福安康的目标阔步迈进。

产业扶贫 “输血”变“造血”提升脱贫“战斗力”

现年54岁的崔宏是石杨镇绰庙棉花专业合作社董事长,2019年他萌生开展中草药种植的想法。在石杨镇和绰庙社区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崔宏开始了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并带领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期工程已投入了40万元,现已流转土地78亩,种植了党参、金银花等中药材。”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中草药种植基地与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的紧密合作,加强对种植户的指导,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完善体系,让中草药种植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方’。”武明乾告诉记者。

“以前社区村民等靠观望思想严重,扶贫工作队就从思想工作开始抓起。”驻村扶贫专干韩德生介绍说,通过扶贫工作队引领,帮着村民改变思想,把土地流转出来,同时工作队积极发展致富带头人,让能人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在土地被盘活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就业也帮助村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据了解,扶贫工作队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种渠道和资源,先后利用国家专项资金910余万元,发展8个产业扶贫项目。近三年来,各类扶贫项目已为社区贫困户发放各类分红320余万元。

“今年社区谋划的村办企业‘和县新景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带动村民就业。”韩德生说道。

扶贫车间 就业创业激发脱贫致富“主动力”

今年复工后,在绰庙社区“恩迪纸制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机器又开动起来了。

“扶贫车间以安置妇女、残疾人和劳动能力偏弱的男性为主。”扶贫车间负责人王祖凤对记者说,该车间目前已经吸纳16名贫困劳动者在此就业,其中2人长期在厂上班,另外14人领取原料居家加工,人均月收入在600元-1500元。

为帮助贫困户,尤其是身体不便的贫困户实现就业,扶贫工作队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工程,帮助绰庙社区成功申报为就业扶贫驿站,“恩迪纸制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申报为和县就业扶贫车间,享受政策扶持待遇。

“现在车间已带动村民15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6人。”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驻社区扶贫工作队队长夏扣平告诉记者,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扶贫车间每年可为一户村民增收1.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增收难、顾家难的问题。

为切实提升社区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绰庙社区还积极开展岗位促就业、政策扶创业等就业援助工作,组织人员入村到户、走访到人,对社区低收入劳动力进行统计调查,掌握低收入户劳动力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建立低收入户劳动力就业创业帮扶台账,确保贫困对象一户不少,一个不漏。

扶志扶智 文化建设增强居民“幸福力”

从天天高速和县北出口下车,再沿S328省道一路向北行驶10多分钟,就进入一条绿意盎然的公路,此路取名幸福路。

让社区居民感到越来越幸福的,可不止一条幸福路。扶贫工作队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彻底改变绰庙社区的落后面貌。“北姜路,过去是石子路,坑坑洼洼,在交行马鞍山分行的支持下,变身平整的水泥路。”

“过去村里路不好,尤其是雨天,更是难行,现在不但路修好了,还建起了小广场,咱也和城里人一样,吃完晚饭就去锻炼锻炼。”提起社区新变化,房子紧挨着北姜休闲健身广场的村民凡从德竖起了大拇指。

改善村容村貌,提振脱贫精气神。近年来,绰庙社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为22个自然村硬化路面约20公里,为付楼、大武等自然村新建文体广场6个,硬化社区道路4公里,新建文化广场、健身广场3000平方米;架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

公交站点顺利开通了,学前教育及小学班车全面普及;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建起来了,村民闲暇时有了锻炼健身的场所;农家书屋设立了,成为居民精神食粮补给站;路旁、街头的闲散地块建起了花坛,成为靓丽风景……社区绿化了、亮化了、净化了、美化了,村民切身感受到新变化,精气神更足了,心也更敞亮了。

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扶贫工作队发挥结对单位在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新风,为脱贫致富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韩德生介绍说,三年来,在上级帮扶单位和本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社区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奋力实干中,绰庙社区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北姜休闲健身广场、文化长亭,搭起了文化大舞台,组建了社区民乐队和舞蹈队,先后举办社区首届农民文化节活动、两届乡村春晚。除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外,惠民义诊、普法宣传、戏剧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也经常在这里开展,打通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夏扣平介绍说,三年来,扶贫工作队成员有变化,但不变的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党建引领、文化提振、就业支撑三管齐下,铺就了社区脱贫致富康庄之路。“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帮扶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帮扶业务水平,继续加大保障力度,深入开展贫困户家居环境整治提升,确保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马鞍山日报 陈邦兵 陈义山)

(责编:黄艳、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