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小康看安徽”系列报道

安徽蒙城:增收致富有了“源头活水”

韩震震

2020年05月14日16:16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安徽省蒙城县岳坊镇,姜饭棚村的千余亩葡萄园郁郁葱葱。每天一大早,69岁的王永坤就来这里打扫卫生、除草,临近中午就骑着电动车回家吃饭,路上只需几分钟。因病致贫的王永坤,2017年脱贫后,收入来源主要是低保和公益性岗位。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他的收入不但每月可以多个一两千元,还能越来越稳定。

蒙城是安徽首批成功摘掉“贫困帽”的四个县之一,2018年以来,该县提出“县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抓产业就业,促生产生活,挖掘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脱贫质量不断巩固提升。

王永坤打工的葡萄园,是蒙城县道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是葛维超。2013年,葛维超开始在姜饭棚村流转土地种植葡萄,如今仅在周边就流转土地千余亩。

“我们流转土地,每亩每年1000元,比周边都要高。现在我们在打造线上生态农场,把更多的土地流转过来,采取游客认领、公司运作、贫困户进行田间管理的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以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葛维超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2019年,蒙城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总数13290个,覆盖60个贫困村、21754户贫困户。此外,全县60个贫困村每村建设1个产业扶贫园区,59个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达到省产业标准。

产业发展,厚植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而促进就业,则是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走进岳坊镇代尧村,莲藕基地一眼望不到头,而在采访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村里贫困户的精神状态。

在藕塘之间的田埂上,49岁的村民戴新永衣着简单却很干净,看到有人到访,主动上前打招呼,大方地回答大家的提问。而就在4年前,他还生活在贫困之中,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2015年开始在莲藕基地务工,每月工资1600元左右,旺季最高能拿3000多元。有稳定的收入,2016年就脱贫了。自己能挣钱,心里踏实,以后生活肯定越过越好。”戴新永说。

随着代尧村及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用工需求量持续增加,2020年3月,戴新永有了新身份——代尧村劳务服务公司员工。

“一方面是周边用工需求增加,一方面很多外地人来投资,人生地不熟。我们成立公司,把村里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村民不用到处找活干,各个合作社、基地有用工需求,就直接跟公司联系,一举多得。”代尧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介绍,目前公司员工有1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9人。

牢牢把握就业脱贫着力点,近年来,蒙城县大力推广“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深入实施“蒙城老乡·请你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积极开发扶贫公益岗位,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今年面对疫情,蒙城县深入实施“四帮四促”措施,多渠道引导贫困户务工就业。截至目前,贫困劳动者累计外出务工31676人,比2019年增长14.44%,实现有务工意愿贫困劳动者未就业人数清零目标。  

(责编:吴西露、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