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点亮蓝灯 温暖“星星的孩子”

——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关爱侧记

2020年01月21日09:34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走进和县唯一一家残疾人康复中心,看见这里的孩子们正在接受康复训练,他们来自遥远的天际,有诗一样好听的名字——“星星的孩子”。这些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儿童,在康复中心享受着爱的温暖,因为有一群老师默默地为他们点亮蓝灯。

“孩子终于金口大开”

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人杨苗老师介绍,该中心于2014年4月建立,至今已有近90名孩子接受康复训练。“我们按孩子的能力将62名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儿童分成5个班,从认知、运动、感知觉、语言、生活自理、社会交往六大领域对智力障碍类孩子进行教学,而孤独症类则从认知、语言、精细、粗大、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绪行为、感知觉八大领域进行教学。”杨老师是康复中心初建就来的一名年轻老师,与孩子们打交道快6年了,她指着11岁的小颂钦说,这孩子也是建中心之初就来,是个自闭症患者,父母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整天不说话。“或许是由于家里封闭的环境,他没有得到引导,再加上爷爷奶奶没有文化,造成他金口难开。” 小颂钦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终于“金口大开”,使得在现场陪读的奶奶高兴得不知怎么是好。

这孩子起初行为刻板单一,特别爱车子玩具,一见到玩具车就没命,看到小朋友手里有玩具车,就去抢夺。当老师与家长将他抢来的车还给小朋友时,他又哭又闹,接着老师与家长回过头来安抚他。“小孩天生怕老师。” 杨老师说,当老师不断地重复说着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小颂钦就留下印象,想要东西时就向别人借,当别人不给时,他会跟奶奶说:奶奶买一个,或者说爸爸妈妈会买“托马斯”(玩具车)。奶奶李宏英翻开他的小书包,里面盛满他心爱的玩具车。奶奶说,过去孩子想要车,就用手扯扯她的衣领和衣角,再怎么用他喜欢的东西诱导他就是不说话。记得他第一次开口说话在电话中喊“妈”时,电话另一头的儿媳妇“哇”的一声哭了,她以为这一辈子再也听不到儿子喊她“妈妈”了,哭着哭着她又笑了,她笑自己的孩子会说话了,家人的付出没有白费。这几天,孩子数日子等爸爸妈妈回家过年,给他买新的“托马斯”。奶奶李宏英说为了孩子,陪读6年,6次租房,搬家6次,一年租金2000多元,她笑道:“好在有党的好政策,孩子来康复免费,每天我陪读还有30元的生活补贴,定时打到我的卡中。”

“把情绪装进口袋”

孩子来康复中心,年龄须在0-14周岁,有医院诊断证明。10岁的小勉良来自功桥镇,在他两岁时,父母见他不会说话,就带着他到北京博爱医院看病,经医院诊断为孤独症,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短短8个月时间康复治疗就花去10万元,可是钱花了,小勉良病情也不见好转,因为孤独症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听说和县也开办了康复中心,他父母就将孩子带回和县治疗。老师曹媛说小勉良是典型的自闭症儿童,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家长对他格外溺爱,导致他情绪和行为问题尤为突出,不合自己心意就在地上打滚,3岁时的智力跟1岁儿童一样。“首先建立感情,还要有一个礼拜观察期。”为了尽快让其适应环境,配合老师康复教学,最初来上课的时候,曹媛老师会把他抱在怀里,与他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涂颜色。当他适应了课堂氛围和环境后才开始接受康复训练,

“遇到事情想发火时,我就深呼吸,并到室外转一下。” 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学院的曹媛把在校时老师说的“当你跨进来时,把你的情绪装进兜里”记在心里,她记得有一次,小勉良在课堂发脾气,就上前干预,却遭到他拳头回击。她自嘲自己成了孩子的出气筒。

杨苗介绍,自闭症的病原目前没有确切的说法,可能与遗传、母亲怀孕期间环境、物理因素等有关。而智力障碍是遗传、基因等因素导致脑发育不全。

“孩子能这样,确实不容易”

“爱心、耐性、细心是我们必备的。”杨老师说,残疾儿童康复是一项枯燥的工作,遇见这些孩子,特别是智障儿童,就得“重复重复再重复,强调强调再强调”,智力障碍患者情绪相对稳定,看起来有些呆呆的,记忆力差,面对他们就不能发脾气,心态要好,这项工作就是磨嘴皮,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到孩子记忆力提高,能识别常见的实物或人物,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目光不再呆滞为止。

五岁的小伊人就是杨老师所说的一名智力障碍儿童,妈妈患癫痫病不幸去世,爸爸在外帮人打工。面前的小伊人梳着齐耳短发,两只小眼睛忽闪忽闪的,见问就答“我叫伊人,5岁啦”。奶奶陶训珍清楚地记得小伊人一出生就哭,不到两岁来到康复中心,一来这儿就哭,走路迟。杨老师对她印象深刻:小伊人2015年10月来时,还带着尿不湿,说话声不大,哭声倒挺大,连整个楼层都能听到。她坐不下来,一上课就往墙边跑,有时往课桌下钻。为了与她建立感情,帮她熟悉环境,杨老师就教她认数和识别生活用品,现在孩子能从一数到一百,能认生活用品,也能进行简单的生活自理。奶奶说,过去吃一碗饭满村里跑,饭都冰凉,现在能坐下独立吃饭。“孩子能这样,确实不容易!”奶奶陶训珍特别感谢这里的老师。

在康复中心会议室,杨老师一边指着墙壁一边说,这发自心声的十面锦旗,都是家长自发赠送的。“精心呵护特殊儿童,辛勤培育蓓蕾成长”“尽职尽责步步高,管理有效方法多”“爱心托起希望梦,汗水浇灌祖国花”……而这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就是对杨苗、曹媛等11位老师的最好褒奖。(常兴胜)

(责编:黄艳、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