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青山钟灵毓秀 觅踪迹千古妙谈

2020年04月20日11:0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市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部的大蜀山为市区最高点。合肥境内的山脉属于大别山余脉。境内有浮槎山、紫蓬山、姥山、银屏山、亚父山、冶父山等。群山环抱,绿水围绕之中,合肥也自然形成了一派钟灵毓秀的景象。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合肥人在这里耕耘劳作,赏美景、作诗文的同时,这些灵山秀色更是留下了一个个饱含历史文化的有趣故事,世代传颂。

 

蜀山雪霁

四季分明独一份 城中蜀山寄乡情

“春山艳洽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光澹欲卧,惟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在清代庐州府学正朱弦眼中,大蜀山随着四季更迭而韵味多变。

大蜀山坐落于合肥西部,海拔284米,山峰孤突,是合肥城区的最高点,也是合肥市区内唯一的一座山。每当合肥人在外远游后归乡,乘车远远看到大蜀山的身影,便知回到家乡了,那颗在外游荡漂泊的心就踏实下来了。

据资料记载,大蜀山大概形成于2800万年前,是座溢出型死火山,山头流状物溢出后逐渐堆积,便形成大蜀山,经过千万年的风吹沙磨,大蜀山渐渐被打磨成如今的模样。有人说,山是人的影子,一座能被人记住的山,一定发生过许多人的故事。在滔滔历史长河里,这座始终矗立在合肥西边的大蜀山,也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时刻,在历史竹简里留下它的印记。

1938年,日寇侵入合肥,为方便窥视中国军民的动向,占据了大蜀山,一把火将满山的树木烧净,大蜀山自此变成了一座“风吹石头跑”的秃山。十几年后,祖辈世代都在大蜀山脚下务农的李世文痛心大山遭遇,便带领乡亲们自发在秃山光坡上植树造林,花费5年时间种下了二三百万棵树苗,终于让裸露的大蜀山换绿装。“大圩粮米库,蜀山柴草仓”,在合肥人一次次肩挑树苗、日行数十公里的坚持下,大蜀山佳树葱茏、浓阴蔽日,又变回了合肥人心头的“第一山”。

相比于这段战火兵燹的历史,合肥人常挂大蜀山在心头的原因则是它的平凡与独特,平凡让人亲近,独特让人流连。平凡的树、石和山路,大致构成了大蜀山。雪松、水杉、柏、银杏、香樟、枫香……大蜀山上的植物种类就有千余种,而独特的冬景——“蜀山雪霁”成为了合肥人的心头好,冬令时节瑞雪飞降,登山远眺,雪晴美景,交相辉映,此番景象还曾是古“庐阳八景”之一。

 

旗鼓相当

楚霸王拜“亚父” 范增德才传千古

距巢湖市区3.5公里东郊耸立着两座山,一曰“旗山”,一曰“鼓山”。两山之间曾是秦末扶楚灭秦的功臣范增故居所在地。山中自然景观优美,林深路幽。还有范增故居遗址、墓碑、佛教圣地鼓山寺。据说,旗山的形状非常像一头大一头小的旗子,取名旗山;鼓山则从空中向下看,像极了一面巨大的战鼓,故取名鼓山。相传古昔就有“鼓打旗摇”之说,称颂此地人杰地灵。“旗鼓相当”就来源于巢湖的这两座山。

在秦朝后期,楚霸王项羽有了范增做总参,一路打胜仗,队伍不断壮大,很快推翻了秦王朝。楚霸王项羽因此拜范增为“亚父”。而范增故居在巢湖的鼓山和旗山之间,故旗山又叫亚父山。而今,广义上的亚父山又包含旗山和鼓山。

据史书记载,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时,素常居家喜欢研究谋略的范增,不顾年事已高,怀纳复楚之志,毅然走出亚父山,奔至项梁门下献策。项梁阵亡后,范增继为项羽谋士,持忠事主,殚精竭虑,一步步辅助项王称霸诸侯,成就一时伟业。项羽感佩至极,拜范增为“亚父”,又封其为“历阳侯”。眼看江山指日可待,范增慧眼穿壁,洞察汉王“其志不在小”,屡劝项王杀了刘邦,还摆下了一个古今都知晓的“鸿门宴”,但最终项羽却没听范增的话,不但未杀刘邦,反而纵虎归山。范增当时就明确告诉项羽:你这样做,以后的天下就是刘邦的了。项羽却不以为然。其后又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削去范增权力,将他冷落一旁。

范增看到大势已去,怀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悲愤心情,请辞踏上了回巢湖老家的归程。途中背上突发痈疽,没到彭城(徐州)就去世了。范增离去不到两年,项王屡战屡败。后来,刘邦与项羽在巢湖散兵镇决战。那天半夜,韩信用风筝升到空中吹箫,叫士兵唱着江东的家乡曲。而散兵镇四面环山,其回音形成了尽人皆知的“四面楚歌”,最后项羽落得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

据传,鼓山下的郭家圩、亚父圩曾是范增的练兵场和养马场;还有个叫徐洼的村子,范增也曾在那里扎过营,并且掘了七口井,名曰“七星赶月”。有人说,地因人而名。不错的。旗山则因范增出山前居住于此地,而被后人改称“亚父山”,只是何时易名不得而知,但山名的变称却饱含着故乡百姓对这位能人异士深厚的敬仰之情。

 

蓬莱姥山

白龙报恩陷巢州 焦母大义救百姓

神奇姥山,历史悠久,“地运成湖”宝岛突起,“已经秦汉几千年”。远眺,头顶蓝天,塔高入云,北宋史学家刘放曾吟诵:湖势西来迥,川行百道开。中流环岛屿,傍市有楼台。巢湖姥山岛似蓬莱仙境,山上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山上有文峰塔、圣母庙、水师港、曹公井、三棵树、渔家风情街等十八景。有塔顶夜光、空谷传音、羊角活石、石山喷血、螃蟹吐沫、古朴作媒、灵龟浮水七大奇观。上个世纪6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和夫人余立群一道来巢湖游览观光,留下“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的赞美诗句。关于姥山,千百年来,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远古,巢湖没有湖,更谈不上岛。这里曾是巍巍大别山麓,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一个小平原。在平原中有个城,叫巢州。巢州城方圆十来华里,城中住着上万户人家。这里曾经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传说,因旱魔魃兴妖作怪,这里连续三年不雨大旱。一天,小白龙巡游天界,为拯救巢州百姓,施法术布雨,私降甘露。却因违反天规,被玉皇大帝打下凡尘,还被当地恶霸黄家五兄弟割下龙肉。这时人群中站出一老妇和她的女儿。老妇姓焦,人称焦母,女儿名叫玉姑。母女俩找来许多草帘,和在场的百姓将小白龙残体包裹起来,送进不远处的白龙潭内。小白龙得龙潭之灵气起死回生,向焦氏母女九叩三拜,腾空而去。

一天夜里,小白龙托梦焦氏母女,说要水淹巢州,陷州为湖,让巢州百姓世代免遭旱灾之苦,永享丰年太平。到了那天,焦氏母女却为救城中百姓,未能及时逃出,被巨浪洪峰卷走了,淹死在水中。

为能让百姓永记焦氏母女舍生忘死的大善义举,小白龙将焦氏母女托起,施法术让母女化作两座山屹立在大湖水中。一座大山后人称之为姥山。离大山不远处一座小山,人称为姑山(孤山),两山相对,母女相望,当地人称儿不离母。焦母在城里奔跑喊人出城时,跑掉了双鞋,也长出两个小岛,人称鞋山。后人为纪念焦氏母女舍身救人的义举和功德,称湖为焦湖,也称巢湖。

关于姥山,还有许多历史故事,不管是陷巢州的美丽传说,还是“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庐州府严尔奎在姥山顶上建塔四层,1878年清朝大臣李鸿章在这里续建“七级浮屠”,又或是仙人洞和白龙潭的奇特地势,当代文豪郭沫若先生的“爱她姑姥发如油”,都为姥山这块圣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冶父晴岚

山间池中淬长剑 八景之首冶父山

在庐江,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山,号称“江北小九华”,山上有一个铸剑池,又称龙泉。这座山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冶父山。何为冶父?就是指欧冶子。而这铸剑池,据史书记载,是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之所。据传春秋时,铸剑之父欧冶子曾在此山铸剑,山上存有铸剑池古迹,因此得名冶父山。诗人赞道:“长剑欲一淬,夜寻冶父山,揽衣望奇气,直在斗牛间。”

欧冶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是我国的铸剑鼻祖,华夏民族的刀剑之父。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在冶父山的山腰间,就可以见到一座水池。水池中,竖着一块大的石碑。这就是铸剑池,又名龙泉。当年欧冶子就是在此山为楚王铸剑,用龙泉淬火。据《越绝书》记载,欧冶子为楚昭王铸了三柄名剑:龙渊、泰阿、工布。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这些名剑无一不留下了大量的传说,在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

虽然相传冶父山是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之地,但究竟有无记载呢?冶父山,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父山。”在康熙《庐江县志》中记载,“冶父山,为春秋越国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之所。”因此,庐江县文史学界则认为,欧冶子铸剑于冶父山,应该是毫无争议的。

治父山山势峻峭,峰峦森密,登顶可远眺长江,俯视白湖、巢湖风光。山间花木繁茂,春季杜鹃满山,深秋枫叶似火。“冶父晴岚”就是著名的“庐江八景”之首。古“庐江八景”分别是:冶父晴岚、金牛晚眺、青帘渔火、水濂雨声、绣溪春涨、黄陂夏莲、凤台秋月、白石冬雪。而这“庐江八景”还曾载入康熙年间的《庐江县志》。所谓“冶父晴岚”,指的就是冶父山美不胜收的风景。

 

紫气东来

古树珍禽蕴富贵 庐阳名山育英杰

“紫气东来凤凰飞,雪融冻土蕴富贵”,紫蓬山,又名“庐阳第一名山”,是座让人一听名字就觉得仙气十足的山,总是给人太多的遐想:皖中古刹西庐寺,三国名将李典墓,弥勒大佛摩崖塑像巍然屹立,淮军将领刘铭传、张树声等人才辈出。

紫蓬山位于合肥市紫蓬镇南,自西向东延伸在肥西县中部,从合肥市中心出发,驱车一路向西南,便可看到一条宛如波浪线起伏的山峦,北面山势较缓,南面山势峻挺,山虽不高,却很有名山的巍峨气势。紫蓬山是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有500多年的古银杏和龙须古榆,有孔雀树、石板树等名贵稀树,还有十万余只鹭鸟群居营巢。仙人湖、大雁湖水质清冽,西庐寺、白云寺千年香火绵延至今,孔雀松、蟾蜍石汇聚天地灵气。其中龙须古榆被当地百姓奉为“神树”,相传龙须古榆所在之处是紫蓬山“五龙盘珠”的一支龙脉,旧时树下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前来祈福请愿,希望大自然能够给予人类馈赠。

除了山水风光,紫蓬山曾历经沧桑。从三国时期有庙宇建于山巅至今,紫蓬山在史书上已有近两千年。在紫蓬山山门的三道门联中,其中有一联这样写道:“淮军故里风云际会,林海奇观璀璨明珠。”这里有山有水,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枭雄。

紫蓬山因为地处战略要道,频繁的战事铸就了这里彪悍的民风,孕育出一批勇猛精进的江淮好儿女。在晚清40年时间,紫蓬山就走出了参将、总兵到提督以上将领1000多人,其中刘铭传、张树声、周盛传和唐定奎等淮军将领尤为著名。

仙洞奇花

绵延“九狮”抱银屏 千年牡丹峭壁舞

银屏山是巢湖境内第一高峰,海拔约508米,四周山峦起伏,九峰环抱,姿若雄狮,有“九狮抱银屏”之说。山之所以名为“银屏”,是因为山南面有一悬崖壁,每当隆冬季节,雪盖冰封,银装素裹,形似天然银白屏障,十分壮观,古代文人据此奇象称此山为“银屏”,沿袭至今。

银屏山中谷幽、林密,加上溶洞、奇花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说起银屏山,就不得不提这人称“天下第一奇花”的牡丹花。它生长在一堵巨大的犹如斧削、光滑如屏的悬崖峭壁之上,为一株天然野生白牡丹花,风姿绰约,历经千年而永葆青春,殊为举世罕见。据传,牡丹“花开三枝主干旱,花开五朵兆丰年”。

银屏山上还有一个仙人洞。仙人洞是一石灰岩溶洞,洞高20米,宽80米,深数里,传为崔自然、吕洞宾修炼成仙之地。洞中乳泉滴沥,五光十色,绚烂璀璨,两壁怪石,鳞次栉比。

银屏山另一个让人拍手称奇的是生长在这里的3棵千年古树。一棵名为“九丫树”。俗话说,人无十全,树无九丫。但这棵树却正好长出了九个旁枝。细心的游人会发现,这棵九丫树目前缺了一丫。对此有传说:这是因为有一年古树遭遇雷击,一个旁枝不幸断落,这棵生长在人世间的奇树,触犯了“树不能有九丫”的天命,遭天公的惩罚所致。

 

浮槎山水

一壶甘泉品茗香 山水相宜引文豪

曾经一度是合肥最高山的浮槎山风光旖旎,好山好水好茶让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为其写下诗词游记。山色苍翠,生机勃勃,这座主峰位于肥东县王铁境内的418米的好山在古代被称为“北九华”,虽无法与九华山和黄山等相比,但它的山间珍馐、寺庙巧石让众多游客不禁踏上寻山之旅,只为亲身体验一把古文里的“天下第七泉”何其甘洌、浮槎云雾茶何其清香、大庙的香火又何其旺盛。

浮槎山最初闻名于“六一居士”欧阳修的笔下,一篇《浮槎山水记》让本名不见经传的野山成为文人们的雅趣之地。在《浮槎山水记》中,欧阳修写道:“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在欧阳修的“代言”下,诸多名人雅士纷至沓来,来到浮槎山评茶论道、取景作画。山顶上的“合泉”和“巢泉”更是叫人神往。两个泉池并立,无论旱涝,池中泉水的水位都只差毫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好水,必要有好茶相配,巧的是在这浮槎山上,二者兼有。浮槎山云雾多、温差大,种出来的茶叶清香四溢。当下正是采春茶的好时节,想必此时浮槎山上的采茶人正在掐尖取叶,篓里装满了今年的收获。

山朦胧,云悠悠,在若隐若现的层峦之中,浮槎山在空旷寂寥之中舒展着自己的个性,它不声不响,就悠然地立在那里,被云雾缭绕,被烟火包裹,仿佛远离尘世,尘世中却始终零零散散地传着它的故事。

来源:文艺合肥

 

(责编:郭宇、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