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十日记:希望在前,我们必须向难而行

2020年02月06日15:4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如今,安徽省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已经在武汉“抗疫”十天。“抗疫”十日,她们有害怕,也有从容;有劳累,也有温暖……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场上,她们逆行奔向战役最前线,她们身穿“战袍”坚守岗位,与时间赛跑,

关键词:害怕

从集结到出发不到24小时,1月27日晚到武汉后,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沈杭,一开始有点恍惚。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援鄂抗疫小分队的队长,她和三名同事驰援武汉,沈杭感到的肩膀上沉甸甸的。

“说不害怕是假的,大家心里多多少少都有点恐惧。”该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袁净说。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应援的医务工作者,肯定在一些操作及工作方式上也各有差异,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伙伴,不熟悉的工作流程,更多的危重病人,还有对高危风险操作的恐惧,这使得队员们一开始都有点担心。

29日,她们分别被分配到金银潭医院四个ICU病区,科室也分别进行了严格规范的防护培训,从穿脫防护服到每一次节点的手消毒,事无巨细,这让大家感觉些许的安心。

关键词:从容

“毕竟每个队员都有多年的重症护理经验,短短一天里就适应了隔离病房的工作流程,大家在磨合里变得更默契。”袁净说。

第一天觉得找不到的物资,到了第二天已经很熟悉摆放的位置;第一天觉得不适应的护理流程,第二天已经如鱼得水;第一天不认识的工作伙伴,第二天第三天相处下来,甚至约定想要下一套晚夜班一起上。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在所在科室护士长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发挥专长,在感染防控、病情观察、流程管理、病房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等多个方面都在不断进步。”沈杭说,团队之间互帮互助,工作之余加强学习、培训,现在战友们之间配合越来越默契,越战越勇。

关键词:劳累

累,很累,非常累,下班双脚都抬不起来了,这是姑娘们的工作日常。

由于金银潭医院内重症患者集中,中心耗氧量大,老式的、笨重的氧气罐就成了必须的补充性用氧来源。“重达百余斤的罐子,一个班次下来,要搬6至8个氧气罐。”袁净说道。

在ICU,患者没有家人陪护。因此除了医生的工作,她们还要承担护工的工作。“有些清醒的病人会出现情绪烦躁,拔管、敲打床沿发出噪音。只能耐心的一次又一次劝说他们配合,一次又一次的把管子固定好,一次又一次的整理床单位,给予他们最舒适的体位。”安医大四附院护士刘丁丁说。

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通常一个班次下来,衣服湿透、口干舌燥,“我们的护理组长是一个男同志,一天下来,也累到走不动路。”该院主管护师李万荣说。

关键词:温暖

休息的宾馆不能开空调,姑娘们用矿泉水瓶装热水来取暖,得知消息后,安徽省卫健委领导第一时间送来热水袋;热心市民送来水果、零食、消毒液……

几天下来,她们已经和护理的患者熟稔起来。病区里紧张压抑的气氛也在慢慢改变,甚至有些许温暖、感动。

李万荣为一位大叔进行静脉穿刺时,由于防护严密,护目镜结了雾气,仅能模糊中看到血管。一丝的犹豫被大叔看到,大叔笑笑说,“姑娘,放心打,没关系的。”当然,由于平时扎实的基本功,一针见血,顺利打好了留置针,大叔直夸赞并竖起了大拇指。

“沈杭,你要加油!”“丁丁,加油!”“谢谢你,袁净”“万荣,你最棒!”……经常有患者给大家加油鼓劲,心里暖暖的。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病毒的侵蚀,但是大家却丝毫不畏惧,因为,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感动。

关键词:信心

不管是重症的医生还是护士,看到患者病情哪怕是一丁点的好转,都会打心底里万分欣慰,“特别是看到患者能从ICU安全的转出,真的感觉是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死死拽出来的!虽然在ICU工作有些年了,但在金银潭,这种感觉尤其明显!”沈杭说。

“我护理的九个病人中,今天出院了四个!”、“昨天快下班时,2个病人从我们这转回普通病房,走的时候对着我们竖大拇指,一直说“谢谢”,顿时感觉也不那么累了。”李万荣说,那一时刻,她感觉工作更有动力、信心和意义。

如同多数同行出征时的义无反顾一样,她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前路凶险。在重症监护病房,透过厚厚的防护服,看到的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和对援鄂抗疫医疗队的感激之情。(周坤 付艳)

(责编:苏恒、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