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吸引和利用外資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資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和增強全球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
一直以來,安徽省高度重視與外資企業的合作,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落戶。今年1月至7月,全省新設外資企業289家,實際到位外資130億元,同比增長4.9%。大眾汽車、聯合利華、林德氣體……目前,共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投資者在安徽省設立企業超5000家,為安徽省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必須看到,當前全球經濟動力不足,各種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增多,跨國投資在明顯放緩。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必須承受住壓力,並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在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上展現更大作為。
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這是一場事關開放觀念和開放本領的系統性考驗。全省上下需要從招引方式、產業生態、營商環境等多方面發力,進而構建起全方位外資招引體系。
善用平台,構建開放矩陣
9月20日至23日,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合肥舉辦。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的659位外賓參加大會,參會國家和地區、外賓數量創歷屆大會之最。在此期間,跨國公司、德企、日企等專場對接活動,更是搭建起了安徽對外交流合作的橋梁。
以開放促合作,以平台思維推動高水平開放,是安徽省探索出來的外資招引特色“打法”。
除了頂格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近年來,安徽省著力打造包括“海客圓桌會”、“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徽動全球”合作伙伴計劃、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多個高能級開放平台,形成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矩陣,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配置。
平台功能各有側重。“海客圓桌會”功能定位為“招商、咨政、交友、服務”,是針對海外投資者定向打造的聯系服務外商招引外資的省級層面機制化品牌性平台。“徽動全球”合作伙伴計劃重在鏈接國際資源,共同謀劃組織客商來皖考察、交流洽談,賦能市縣高質量發展。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陳若愚認為,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矩陣,是增強區域外資吸引力的關鍵路徑。
“但平台的效果,仍取決於如何推進。”在陳若愚看來,首要的是堅持開放平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圍繞安徽省產業優勢與發展定位,對開放平台進行精准設計,堅持特色發展,注重精耕細作,以促進合作對接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就現狀而言,最需要接受開放平台賦能的是基層縣市區和各類開發園區。目前,不少地方缺少外資項目,根子上在於既缺乏打通吸引外資渠道的能力,更存在開放主觀意願不強的問題。記者在採訪調研中了解到,在一些境內外企業家、商協會等招商資源集聚的開放場合,某些地方參與意願不強甚至“缺席”,存在不願、不會與外商企業打交道的封閉心態。
對此,陳若愚建議,各類平台要強化與基層聯動、更有效地為基層開放賦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提升基層單位的對外開放意識與項目承接能力,構建上下協同、全域推進的開放格局。
如何最大化發揮平台效能?今年以來,一些開放活動採取了進園區、進企業的“會議+”方式,提升供需對接精准度。今年6月,作為“海客圓桌會”活動之一的中德智能制造產業對接會舉辦,在籌備階段,省商務廳會同相關園區系統梳理了來安徽的德國企業的合作需求和安徽省企業對德合作意向,會后,又組織近100家德國企業及機構高管考察合肥、蕪湖、六安、淮南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種變“一場活動”為“一系列深入考察”的務實方式,實打實促成了一批合作成果。
環球科創聯盟是“徽動全球”合作伙伴,與安徽聯合舉辦了多場對接活動。環球科創聯盟理事長袁立提出:“在現有合作基礎上,希望有關部門能完善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機制,通過合適的渠道、必要的層次匯集處理各方建言,從而更有效地助力國際合作及安徽本土企業海外發展。”
善抓機遇,深耕產業開放
作為馬鞍山市引進的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聖戈班管道系統有限公司已扎根馬鞍山27年。彼時,因鋼立市、因鋼興市的馬鞍山和生產鑄鐵管道的聖戈班,以鋼鐵制造為基,依托產業資源,雙方順利“牽手”。
曾幾何時,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換取超大規模市場,利用較低的生產成本,是外資投資中國的一大邏輯。零售、服務、傳統制造等行業因此成為外資企業布局較多的領域。
近年來,這一基礎已經發生了諸多變化。隨著中國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一些領域對外資的依賴性有所減弱。
當然,這並不代表不需要外資,也不意味著外資的機會少了,而是新的生態正在構建、新的機會正在涌現。
美格納是韓國最早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去年將中國區總部落戶合肥。為何選擇安徽?在一次“投資安徽行”活動上,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金榮俊坦言:“這裡擁有完善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和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園區,我們可以接近現有和潛在的業務合作伙伴,比如京東方、維信諾等企業。”
汽車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均超萬億元,新材料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均超5000億元……安徽省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展現出了對外資的全新吸引力。
在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分論壇活動之一的新興產業與跨國公司對接會上,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高級副會長范諾亞說:“安徽正重點布局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電動汽車及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前沿及新興產業,這些正是美國工商界可深度參與合作的方向。”
對外開放的核心是產業開放,產業開放的核心是利用外資。
作為全國第六位的工業大省,安徽省制造業規模實力和競爭力持續攀升。由此,產業開放的“扇面”展開得越來越寬,正處在利用外資數量、質量突破的“機會窗口期”。
但也必須看到,當前在制造業領域,外資企業投資重資產、周期長、資金大的制造業大項目意願不高,這導致一些地方利用外資項目難以取得突破。
破局的選項之一在於,結合安徽省產業基礎和優勢,引導外資流向技術密集型行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
“安徽可以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發展戰略優勢,鼓勵外資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設計中心等‘輕資產’機構,與現有的制造業基礎形成協同。支持外資企業持續擴大投資,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通過技術改造提升原有重資產項目的效率和價值。”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鄧富華建議。
在省商務廳廳長孫東海看來,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創造了大量的生產服務需求,研發設計、檢測認証、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在皖投資將擁有無限商機。安徽省各地應聚焦相關行業領域,積極對接相關外資企業,拓展更多合作項目,持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
善做“加減”,創優開放環境
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從簽約到首車下線僅用18個月,創造了跨國合作的“安徽速度”,至今為業界津津樂道。
營商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聚焦外資招引上,體現為在外資准入限制上做“減法”,在服務上做“加法”。
從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到擴大電信、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從完善外資相關法律法規到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近年來,我國外資准入限制持續縮減,進一步拓寬外資企業投資空間。
隨著利用外資的形勢變化特別是產業結構持續躍遷,吸引外資的路徑、方式和步伐打法等都隨之進階升級。
陳若愚認為,現階段,返程投資、基金投資、股權投資、並購投資等,外資在華投資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樣,要進一步落實好國家在適度放寬外資在証券、基金、期貨等領域准入限制的相關政策部署,為外資機構提供更便利的投資渠道。
安徽省今年出台的《關於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若干政策舉措》明確,鼓勵企業通過海外並購開展反向投資等方式引進優質境外資源。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開展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免登記等試點。同時,還明確提出,就近就便受理審批在華投資、創業、科研、經貿外國人申請簽証延期,落實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採訪調研中了解到,一些方面認為,外資准入以及其他相關涉外服務事項很多都不是地方事權,自主作為空間並不大,因此不免存在“觀望”態度,從“看政策”到“用政策”的主動謀劃、自主出招還有待加強。
當前形勢下,吸引外資不僅需要創優營商環境,更需要創造更加便利友好包容的工作生活環境。因此,在做好准入“減法”、服務“加法”上,更需要各級各部門積極研判政策導向,順勢而為、主動作為,誰見事早、行動快,誰就能成為“贏家”。
在服務外資項目中,省發展改革委就牽頭建立了重大外資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和外資企業聯系服務機制。對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納庫管理,並對1億美元以上重大項目納入省級協調機制,推動解決外資項目落地過程中的審批、用地、環評、融資、進口設備等問題,開辟綠色通道,推進項目盡快落地,先后解決大陸馬牌、廣德華域皮爾博格等企業進口設備免稅確認問題。
為方便外籍人士在皖生活,安徽省目前設立2家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省內三甲醫院建設國際醫療部,實現個性化診療服務。省商務廳編制《外國商務人士在安徽工作生活指引》,涵蓋生活、工作、娛樂等方面,得到了外資企業家以及外企員工的廣泛認可。
省商務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未來,安徽省將持續完善外資企業服務,不斷健全外商投資服務保障體系,保障外資企業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准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建設一流國際化生活社區,匯聚更多的國際醫療、國際教育等資源,為外商在安徽投資生活提供更加優質的國際化營商環境。(記者 彭園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