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巢湖:讓“夕陽”照亮“夕陽”

丁紀
2025年10月29日10:3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丁姐,高齡認証怎麼搞,我符不符合條件?”一出門,丁國惠就收到了三位鄰居的求助。加上微信,帶上証明,丁國惠上午要去社區幫他們問個清楚。

丁國惠所在的社區是巢湖市鳳凰山街道興巢社區,實際覆蓋的范圍是原先巢湖市水泥廠所在的兩處生活區。如今,社區內常住人口三千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佔比超過40%。

高齡認証需要達到80周歲,而被老人們稱為“丁姐”的丁國惠今年已滿74歲。從9歲起她便生活在水泥廠生活區,入黨39年,退休前在水泥廠退休辦工作,她認識社區裡的每位居民。

有事找丁姐,這在興巢社區很平常。

“社區裡老人多,很多人不會用微信,也不熟悉社區工作人員,但我喜歡和別人打交道,那就我來學,我來幫他們。”丁國惠說。

退休后,丁國惠主動參與社區服務,成為一名“紅色小管家”,並成立了社區“老伙伴服務隊”,聚焦失能老人生活條件,主動提供上門體檢、理發、送餐等服務。

“老伙伴服務隊”日漸成熟后,丁阿姨又和老姐妹們一起成立“潮”阿姨調解隊,精准化解居民矛盾。

“只要一個電話打給丁阿姨,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興巢社區黨委書記戴瓊發出的感慨,說的是社區群眾的心聲。

而如今,社區內共計有“家園保衛巡邏隊”、“潮”阿姨工作室等8支紅色志願隊伍,這些隊伍均由老黨員組成,他們人熟街熟情況熟,自發為維護社區秩序貢獻力量,是社區工作開展的堅實助力。

志願者為老人義務理發。興巢社區供圖

志願者為老人義務理發。興巢社區供圖

今年同樣74周歲、黨齡48年的黃兆香,是興巢社區蝶變的另一位見証者。

黃兆香回憶道,2013年興巢社區剛成立時,是典型的“三無社區”: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集體資產。

“從2007年到2013年,水泥廠生活區無人過問,我們這些留在生活區的老黨員,有心整治但無從下手。”黃兆香說,直到社區成立,為大家帶來了盼頭,居民們可以勁往一處使,不再各掃門前雪了。

針對社區無集體資產、改造停滯的困境,老黨員們通過摸排盤活閑置資產、清退被佔資產,成功整合出9處可利用資源,預計年均為集體創收最高可達80萬元。

資金如何使用?社區的答案是召開“基層治理大家談”,由黨員代表牽頭收集民意、形成需求清單,再通過群策群力,將道路拓寬、車位增設等23項民生工程從清單變為現實。

那些暫時閑置的資產,也被巧妙地轉化為社區活動中心,成為居民日常交流、舉辦文體活動的公共空間,老年人可以在此跳舞、寫字、作畫、打牌,為社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興巢社區“公益小菜園”。人民網 丁紀攝

興巢社區“公益小菜園”。人民網 丁紀攝

在戴瓊看來,興巢社區重煥生機,正是得益於一群熟悉本地情況的老黨員。他們扎根於此,服務於此,通過精准服務和環境整治,讓老社區保留了那份熟悉的溫暖。

例如“曉巢問安”,就是興巢社區結合全市“窗帘之約”推出的本土化品牌。

機制上,老黨員們將對社區的熟悉轉化為精准服務優勢,通過為老年群體精准畫像實施“紅黃綠”三色動態管理,確保需要幫助的老人得到更多關照﹔內容上,“暖巢食光”不僅打通助餐“最后一米”,還為失能老人送餐到家,“公益小菜園”活用社區閑置土地,同時規定每個家庭將田地裡的一半收成送給社區困難老人。

在老黨員的支持和幫助下,興巢社區不僅把養老服務做得亮眼,更重要的是,尊老、敬老的氛圍在這裡蔚然成風。

明明自己就是個老年人,為何還要沖在為老年人服務第一線?

丁國惠說:“我只能稱得上是個‘小老人’,為大家多做一點,是應該的。”

黃兆香說:“在我們入黨的時候,宣誓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要對得起自己的誓言。”

老人在助老生活館活動。興巢社區供圖

老人在助老生活館活動。興巢社區供圖

今年10月,社區裡一座昔日的幼兒園,以助老生活館的新貌重啟。曾經,父母從這裡接回自己的孩子﹔如今,他們又將在這裡度過晚年。同一處空間,見証了一代人生命角色的溫暖轉換。

“再等個十年,咱倆也到這裡來。”在生活館見到了老鄰居,丁國惠向黃兆香建議。

“那得先等到我干不動的那一天。”黃兆香回答。

(責編:關飛、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