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池州

池州市人大常委會以法治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09月01日15:0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8月6日,清晨的露水還未完全消散,青陽縣杜村鄉長垅村村民汪國豐就來到他的黃精育苗基地。“這100多畝地裡育有1000萬株苗,再過兩個月300萬株種苗將從這裡走向市場,產值可達200多萬元!”汪國豐言語中滿是期待。

今年3月,汪國豐成立農產品合作社,採取統一選購種苗、統一種植管理技術、統一種植布局和統一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等模式,大力發展黃精產業,如今他的黃精基地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

看好黃精產業,汪國豐的底氣來源於黃精產品的市場銷量越來越好,更有對明年1月1日施行的《池州市九華黃精產業發展條例》的期待。這部條例明確,對九華黃精產業生產經營主體採取鼓勵和支持措施,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屬金融產品和保險業務,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鄉村振興,法治先行。自2015年獲地方立法權以來,池州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緊扣“三農”工作重點,通過精准立法筑牢制度根基、強化執法檢查推動法規落地、匯聚代表智慧破解鄉村發展難題,以法治力量為池州鄉村全面振興賦能添力、保駕護航。

立法筑基:聚焦痛點難點 織密鄉村振興法治網

“以前村裡有人建房隨心所欲,不僅影響村容村貌,甚至可能佔用了耕地。自從有了法規,村裡的新房建設得整齊劃一,亂佔耕地的現象也基本沒有了!”談起《池州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實施后帶來的變化,東至縣花園鄉栗埠村村民汪柏曉感慨不已。這部2021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的專項法規,正是該市人大常委會聚焦鄉村治理痛點精准立法的一個縮影。

2015年以來,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立法理念,聚焦鄉村振興關鍵領域靶向發力:針對河道採砂亂象,《池州市河道採砂管理條例》明確禁採區劃分、違法懲處標准,讓秋浦河等流域重現“河暢水清”﹔面對鬆材線虫病威脅,《池州市鬆材線虫病防治條例》細化檢疫流程、規范處理病死鬆樹,有效遏制疫情蔓延﹔著眼九華黃精產業升級,《池州市九華黃精產業發展條例》從種苗培育到品牌保護全鏈條規范,推動“黃精變黃金”﹔關注農村飲水安全,《池州市農村供水條例》明確管護責任、水質標准,讓農民喝上“放心水”……

截至目前,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已制定涉農地方性法規6部,修改1部,從生態保護到產業發展,從住房建設到民生保障,構建起覆蓋鄉村振興多領域的法規制度體系。“每部法規都奔著解決問題去,精准破解了鄉村發展中的堵點難點。”該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副主任房成勝說。

監督問效:堅持問題導向 推動法規落地落實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池州市人大常委會以執法檢查為“利器”,推動涉農法規從“紙上”落到“地上”。

對實施滿一年的法規,及時組織執法檢查,形成問題清單和審議意見,交由政府辦理並跟蹤督辦。對於一些重要的法規,連續多年開展執法檢查,持續跟蹤問效。2024年,《池州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實施一年后,市人大常委會組成執法檢查組深入20余個村庄,發現法規實施過程中部分鄉鎮審批流程繁瑣、違建拆除不及時等問題,督促相關部門簡化程序、加大巡查力度。如今農村建房“依法申請”已成常態,無序建房現象基本杜絕。

出台法規的目的是規范行業發展,促進經濟繁榮。在《池州市河道採砂管理條例》執法檢查中,工作人員發現部分臨河而居的村民,有淘取河砂建房的習慣,採量少又不集中,對河道安全基本不存在影響﹔但也有部分村民利用法規賦權多採河砂非法牟利,造成不良影響,給河道安全帶來隱患。針對這個新情況,池州市人大常委會立即組織開展立法后評估。通過專項論証,推動條例修改完善,強化村鎮職責,明確“少量採砂”數量標准,授權鄉鎮劃定採挖點,既滿足村民合理需求,又守住生態紅線,真正實現了法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在古建筑保護方面,《池州市古建筑保護條例》於2022年施行並經過多輪監督后,該市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古建筑等為核心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正在有序構建。目前已完成石門高、渚湖姜、南溪古寨、所村、老田5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備案,陵陽鎮、九華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已向省政府報批,東流鎮歷史文化名鎮、東流古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正在完善。同時,池州市還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申報省、市各項專項保護資金,為歷史建筑保護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執法檢查不是走過場,而是要讓法規活起來、用起來。”房成勝說,近年來通過執法檢查,全市河道非法採砂案件極少發生,鬆材線虫病等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危害程度呈下降趨勢,法規實施成效顯著。

代表聚力:匯集民智民力 結出更多鄉村振興“金果子”

從確定選題到制定法規,從監督問效到補充修訂,都離不開全市人大代表群策群力和不懈探索。

“山區田塊小、灌溉難,水渠淤塞嚴重,能不能想想辦法?”這是貴池區梅街鎮村民向市人大代表、梅街鎮青楓林場負責人許加勇反映的問題。

許加勇等代表在池州市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相關建議后,市人大常委會督促水利、農業農村部門推進灌區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結合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同步實施配套灌溉管網建設,全面打通河道“毛細血管”,集中針對溝渠設施老化、淤堵嚴重、排水不暢、重建輕管等現狀,從根本上解決溝渠工程管理保護上存在的突出問題。2022年以來,市水利部門先后實施了八一水庫灌區、貴池區萬成灌區、東至縣大板灌區等項目,受益灌溉總面積7.32萬畝。

人大代表扎根基層,他們的“金點子”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近年來,在該市人代會上,鄉村振興是代表建議關注最多的領域。比如,針對撂荒地問題,多位代表連續三年在市兩會上提出相關建議。市人大常委會將其列為監督議題,推動全市出台整治方案。青陽縣通過“通報+督導”壓實責任,石台縣用紅花草提升地力后統一復耕……三年間全市累計整治撂荒地3.3萬余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在茶產業轉型中,王果兵等代表提出“全域綠色轉型”建議,市農業農村局編制發展規劃,出台獎補政策,支持生態茶園認証。如今池州茶產業年產值突破15億元,帶動千余農戶增收。“代表扎根基層,最懂群眾需求。”現如今,全市近4000名市縣鄉人大代表收集的民生建議,正源源不斷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從立法筑基到監督問效,從代表聚力到民生改善,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職能作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賦能鄉村振興,讓“良法善治”的陽光洒滿田間地頭,奮力書寫護航鄉村振興的人大精彩篇章。(秦峰)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