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徽州區:以徽文化融合 探索法治文化建設密碼
近年來,黃山市徽州區立足深厚的徽文化底蘊與紅色革命基因,探索“傳統文脈筑基、紅色血脈鑄魂、法治文化賦能”融合路徑,讓法治精神在鄉土大地扎根。
深挖傳統法治智慧,讓優秀文化“活”起來
徽文化中“和合”“守禮”等理念與現代法治精神高度契合。該區以非遺傳承、古建活化、民俗融合為抓手,激活傳統法律文化。
非遺載體傳法治。將法治元素融入國家級非遺徽州竹雕,制作“徽州竹刻法治文化尺”。借竹“生而有節”之質,刻制新時代法治建設十六字方針、法治名言或“人生有尺、做人有度”等格言,“徽州非遺+法治”具象守護公平正義。融合省級非遺磚雕技藝與法治故事,創作“徽州解憂”清水磚雕。以岩寺孫公橋“勸讓亭”為原型,構建古今治理對話。磚雕中文峰塔象征“公正”,黃山鬆代表“治理韌性”,荷花寓意“和美治理”,九孔橋身與人物浮雕再現“息訴止爭”智慧,漁燈刻“漁法同行”,橋下“平之如水”呼應古訓。
古建遺跡話治理。利用“勸讓亭”“奉府憲示禁碑”等古建法治遺存,在民法典公園設置“古徽州法治故事”展廊。同時,將“勸讓亭”所蘊含的理念,融入呈坎“無憂茶室”的“三道茶調解法”,即當事人先飲“靜心茶”平氣,再品“明理茶”溝通,終以“同心茶”和解,使傳統“和”文化成為基層治理“潤滑劑”。
民俗活動融普法。借力徽州年俗“上九”廟會、西溪南“徽州魚燈”夜游會等場景,“法治導游”巡游發放“法律錦囊”,用徽州方言講解“相鄰權”“繼承權”等法律知識。結合節慶活動與“無憂茶室”案例,講述“茶禮”與“法理”共生關系,讓群眾在煙火氣中感受法治溫度。
構建融合發展格局,讓法治建設“實”起來
推動法治文化融合,關鍵在機制,落點在實效。徽州區以全域布局、多方聯動、治理實效為抓手,強化法治建設成果轉化。
全域布局織網絡。建設民法典主題公園,串聯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富山村、“解憂雜貨鋪”治理點、岩寺老街法治街區等法治建設節點,將紅色遺址、古建遺存、現代陣地納入“一河兩岸”景觀,形成“行走的法治文化長廊”。
多方協同聚合力。建立“司法部門+文旅部門+鄉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多方協同機制,聯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發法治文創產品,聯合呈坎鎮深化“無憂茶室”調解品牌,聯合岩寺鎮展演“法治情景劇”,讓專業力量與民間智慧同頻共振,推動法治文化從“單向傳播”向“多元共治”轉變。
成效轉化促治理。“無憂茶室”“溪事茶舍”等基層治理品牌將成效轉化為治理效能,繪就鄉村善治“徽”圖景﹔西溪南“魚燈普法”覆蓋群眾超萬人次﹔富山村依托“傳統鄉規+現代法治”,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良好局面。(徽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