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利辛:從“會養牛”到“‘慧’養牛”

人民網記者 韓震震 陶濤
2025年08月19日10:2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AI攝像頭、智能控溫風扇、智能飼喂感應器,養殖場內,各種科技應用隨處可見﹔“中央廚房”裡,系統收到“菜譜”后開始加工飼料,通過內置傳感器,飼料溫度、濕度清晰顯現﹔數字平台上,肉牛體溫、運動量等數據24小時記錄,一旦發現異常會自動預警……

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科技感十足的“智慧牧場”,正在刷新人們對傳統養牛的認知。

養殖場內,AI攝像頭、智能控溫風扇、智能飼喂感應器,各種科技應用隨處可見。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jpg

養殖場內,AI攝像頭、智能控溫風扇、智能飼喂感應器,各種科技應用隨處可見。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位於利辛縣望疃鎮的安徽欣浩翔養殖二場,目前肉牛存欄量5000頭,8月11日下午,當記者來到這裡時,養殖場的“中央廚房”正在給肉牛准備“晚飯”。

“這個‘中央廚房’加工的飼料,可以供應3萬頭牛,服務范圍覆蓋周邊50公裡。以前配料全靠感覺、攪拌全靠人工,不但飼料營養的精度不好把握,生產效率也低,現在這些問題全都能解決。”安徽欣浩翔養殖中心負責人張金富說。

在“中央廚房”的控制室內,工作人員把飼料配方輸入系統。在這裡,牛吃什麼、吃多少,都有技術人員根據其生長階段、生長速度進行調整。

通過肉牛耳朵上的黃色標識,AI攝像頭能精准記錄它們的運動、體溫、採食量等。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通過肉牛耳朵上的黃色標識,AI攝像頭能精准記錄它們的運動、體溫、採食量等。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伴隨機器轟鳴,3台飼料加工設備開始運轉。每台設備上方都有一塊顯示屏,正在加工的飼料,不管是重量、溫度還是濕度,都在通過內置傳感器實時傳輸。

“管理越精細,安全就越有保障,成本也就越可控。”張金富說。

位於皖北的利辛是產糧大縣,秸稈資源豐富,農村曾經家家戶戶養牛,被評為“全國秸稈養牛示范十佳縣”。2023年以來,利辛縣加快打造肉牛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當年7月,10家萬頭規模的標准化肉牛養殖項目集中開工,安徽欣浩翔養殖二場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些標准化、現代化項目帶動下,利辛縣的肉牛養殖不斷轉型升級。

走進養殖場,每個牛舍入口處,都有AI攝像頭、智能飼喂感應器等標牌,每頭肉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黃色標簽。雖然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都是“高科技”,但直到看到“徽牛雲”平台,記者才明白其中的科技含量。

安徽省利辛縣城的徽牛雲大數據中心。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安徽省利辛縣城的徽牛雲大數據中心。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位於利辛縣城的徽牛雲大數據中心內,“徽牛雲”平台的大屏幕上,有眾多養殖場的信息,隨便點開一個,就能看到現場動態,而且每頭牛身上都有標注數字的紅色方格。

“這個數字是AI攝像頭自動生成的,一看就知道現場有多少頭牛。每頭牛耳朵上佩戴的智能耳標,能實時記錄牛的運動量、體溫、採食量等,一旦體溫或活動量異常,系統就會發出預警,提醒技術人員介入。”徽牛雲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馮利勤說。

除了AI攝像頭、智能耳標,馮利勤介紹,養殖場還會在牛飲水的地方,設置一個類似安檢門的通道,每頭牛經過時,都會被記錄下生長數據,為后期飼料調整提供支撐。同時,不同牛的生長數據對比,還可以為前端的牛犢篩選提供輔助。

記者從利辛縣了解到,“徽牛雲”平台2023年開始建設,是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的肉牛產業大數據資源池,集供應鏈管理、營養與飼喂管理、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生物資產監管、成本核算管理等功能於一體。

“通過這個系統,銀行能實時看到肉牛生長情況,養殖戶貸款都方便很多。”馮利勤說。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