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暢資金“血脈”,助鄉村文旅“出圈”

鄉村文旅,一頭連著市民消費,一頭連著農民收入,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鄉村文旅作為產業來經營,背后就有投資融資、管理運營等可持續性的考量與挑戰。
截至2024年末,安徽銀行業針對鄉村文旅產業,推出信貸產品近百款,鄉村文旅產業貸款余額571億元,同比增長14.3%﹔保險機構推出適用於鄉村文旅相關保險產品20余款,保障金額超6000億元。
570多億元的貸款余額表明,安徽鄉村文旅的信貸融資路無疑是通暢的。那麼,錢“進村”、村“出圈”,進而持續激活鄉村IP的“流量”、帶動鄉村創業就業“留量”,這樣的邏輯如何“跑通”?
多元化增信
春節假期,銅陵犁橋水鎮的夜晚華燈璀璨、流光溢彩,非遺市集人頭攢動,民俗表演贏得陣陣喝彩。而在3年前,這裡雖有“夢裡水鄉”之稱,但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移居城市,越來越多的老房子逐漸荒廢。
鄉村旅游作為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一環,讓犁橋水鎮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最初的規劃中,我們在充分利用水鄉犁橋的自然景觀、保護原有生態的基礎上,建設皖南民俗文化博物館集群和保護水鄉生態的涵養觀光親水帶等,建設集民俗文化展示、農耕文化體驗、水鄉休閑旅游、非物質文化展示與傳承、研學於一體的綜合文化旅游項目。”銅陵犁橋水鎮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因為資金有保障,項目建設得以順利推進。
大型文旅項目開發成本高、周期長、前期回報率低,而文旅產業主體又普遍缺乏合格抵質押品,易出現階段性現金流短缺。
融資難題何解?安徽金融監管局一級巡視員施其武介紹,安徽鼓勵銀行機構優化貸款結構,充分考慮項目剩余經營權期限、預期運營收益等因素,合理設定貸款期限和還款安排。“目前,相關項目貸款期限在10年以上的佔86%,最長可達20年,還款金額前期少、后期多,大大緩解了項目運營資金壓力。”施其武介紹,安徽金融監管局會同省文旅廳,梳理鄉村旅游重點項目475個,向銀行機構推介對接,加大資金支持,全力保障項目建設。
“3年前,在得知犁橋水鎮項目之后,銅陵分行及時跟進、為企業批復貸款1.3億元助力項目建設,犁橋水鎮正式成為4A級景區。”光大銀行合肥分行副行長劉曉雷告訴記者,“2024年12月底,再次審批流動資金貸款8000萬元,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可持續金融服務支持。”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多家銀行正積極探索多元化增信方式,創新利用景區收費權、停車場收費權等合格抵質押物,並整合各類擔保資源為項目增信。“在為西遞古村項目提供超億元貸款時,我們創新採取‘景區收費權質押+母公司保証’模式,有效支持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介紹。
差異化服務
“滴”,聽到手機短信提示音,秦祖鵬忙打開手機,發現“200萬元貸款到賬了”!
新春伊始,在涇縣蔡村月亮灣風景區開民宿的秦祖鵬干勁十足。“這幾年,月亮灣風景區客流量越來越大,游客對住宿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秦祖鵬籌劃在原住宿功能的基礎上,增加餐飲、生態觀光等服務,就在他為資金發愁之際,涇縣農商行主動上門。
“沒想到針對民宿行業,農商行有專門的‘民宿貸’產品。我申請的200萬元的貸款,7個工作日就發放到位了,而且銀行還根據貸款資質評定情況,在原5.47%貸款利率的基礎上,下調2.37個百分點。”秦祖鵬說。
鄉村文旅業態多元、場景豐富,涉及經營主體類型眾多,這些經營主體對於金融服務的需求有較大區別,這就要求金融機構根據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的需求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池州市東至縣紅葉村,鄉村“顏值”正不斷提升。“為支持當地鄉村旅游業發展,我們創新‘1個村集體+2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域發展’的‘1+3+N’融合發展模式,‘一戶一策’量身定制金融服務。”徽商銀行副行長徐廣誠介紹,該行不僅支持村裡4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19家家庭農場及農業合作社,同時還對規模農庄、農家樂以及479戶農戶進行了授信,累計授信已超1億元。
面對文旅產業新的發展態勢,金融機構紛紛行動起來: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推出“皖美鄉村·農文旅貸”,重點支持全省文化旅游各類示范名單客戶﹔推出“旅游商戶貸”,支持3A及以上景區周邊個體旅游經營主體﹔推出“皖農貸”,為全省家庭農場和農家樂提供2年至3年中長期流動資金支持。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為涇縣文旅產業、廬江民宿、樅陽白茶等文旅類產業集群,制定客群服務方案,提供了批量融資服務。
此外,安徽還常態化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專題活動,聚焦“農家樂”、民宿等經營主體重點需求,推動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建立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選派銀行機構業務骨干擔任“金融服務專員”,緊扣文旅產業發展特點,專門設計精准靈活的融資方案,滿足文旅企業季節性和項目性資金需求。
解信貸員之憂
支持鄉村文旅行業發展,既要金融服務“量體裁衣”,也要各方力量“握指成拳”。
在走訪中,不少一線信貸員坦言,鄉村文旅多無有效抵押物,經營主體的信用等級也相對較低,以往大家積極性不高,怕有風險。
引導金融資源向文旅產業特別是鄉村文旅產業傾斜,必須要解決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讓其能貸、敢貸、願貸。
圍繞文化強省和高品質旅游強省建設的部署要求,安徽金融監管局出台《金融支持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聚焦“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鄉村基礎設施、旅游消費等重點領域,提出17項措施,真金白銀強化要素保障。
各家金融機構也紛紛出台舉措。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長彭軍介紹,除了完善的產品體系,建行在金融支持鄉村文旅方面配備專項政策支持:專門研究出台鄉村振興信貸抵質押品管理政策﹔將鄉村文旅產業等鄉村振興業務納入受理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分派、審批﹔安排專項財務費用,對投放到縣域的貸款,在現有激勵政策基礎上予以上浮,支持縣域和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制定優惠利率政策,對重點支持的鄉村文旅項目和客戶給與價格優惠。
“我們在盡職免責政策上給予傾斜保障。同時,打造專業人才、專家團隊,不斷提高文旅相關業務營銷、審批、管理的專業化水平,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激發經營機構持續動力。”劉曉雷說。
文旅一業興,市場百業旺。金融助力文旅產業發展,不僅支持供應端,也在需求側發力。中國銀行手機銀行上線黃山旅游專區,為客戶提供黃山旅游旗下包括特色線路、酒店、餐飲等旅游服務,還首創“金融+文旅+游戲”營銷新模式,為黃山旅游官方小程序引流超2萬人次﹔工商銀行推出“智慧景區綜合服務系統”,有效串聯起景區、酒店、餐飲、零售、交通等整個旅游產業鏈上各場景,最大化滿足消費者支付結算、優惠促銷、分期付款等全鏈路需求,升級旅游業態和服務模式……
“鄉村文旅,連著城市與鄉村,能滿足市民休閑需求,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加強對鄉村文旅的金融服務支持,是金融機構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施其武表示,將在健全金融與產業對接機制、優化金融產品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助力安徽建設高品質旅游強省。(記者 何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