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國企聯村,雙向奔“富”

人民網淮北2月10日電 (呂歡歡、王曉飛)當一家區屬“頂梁柱”國企,帶著項目、資金、人才資源來到鄉村,和村集體共同創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22年7月,淮北市杜集區打破區域和行業壁壘,通過“國企聯村”推動區屬國企——天匯農業與全區3個鎮、2個街道下轄村居結對共建,統籌農村土地、文化、產業等要素資源,建設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村企聯建、優勢疊加、集約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百蓮百荷入口。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有人會問,國企與農民怎樣相“聯”,城市與鄉村如何實現長久融合發展?
“與以往結對幫扶不同的是,國有企業不再是單向‘輸血’,而是主動融入農村發展,幫助謀劃項目,提升村集體‘造血’能力。”作為結對共建對象之一,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張院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謝寧很有“話語權”。
2022年之前,張院村集體收入來源單一,更多以閑置土地的租金為主,且收入並不高。“那個時候,一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十幾萬元,確實不多。”謝寧回憶,也就是在那年,“國企聯村”模式啟動,張院村開始迎接新生。
彼時,天匯農業與礦山集街道、部分村居聯合成立淮北百蓮百荷生態農業旅游有限公司,拉開了杜集區創新實施“國企聯村”序幕。
“杜集社區、徐庄社區、南山村、北山村、張院村等5個村居出資590萬元入股,每年按照7%的收益分紅,在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還吸納當地4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礦山集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杜彥菲如是介紹。
依托百蓮百荷景區,杜集區探索“農文旅+研學”模式,大力發展研學教育、田園康養、親子體驗、拓展訓練等休閑旅游項目,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去年以來,游客達6萬人次。
這樣一來,百蓮百荷景區通過土地流轉、收益分紅等方式,促進各村居直接增收25.7萬元。
“村裡有錢了,手頭上富裕了,村裡辦事更得勁了!”
這兩年,張院村又開始創新走上“村投”的路子,辦起了村企——石磨面粉廠,通過引進面粉生產設備,收購本地糧食生產石磨面粉,不僅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的機會,還成功打造出一條全新的農業產業鏈條,在市場中闖出一片天。
村企面粉廠裡訂單繁忙。劉棋攝
今年,張院村又追加200萬資金入股百蓮百荷項目。對於一個鄉村而言,拿出這樣一大手筆並不容易,但謝寧用一句“值得投資,也值得期待”表達信心。
走進該項目500畝水域的景區古樂湖畔,隻見挖掘機揮舞“長臂”破石掘土,工程車來回穿梭,整個施工現場井然有序。
“目前,無動力樂園項目鋪設地下管網已完工,地面施工全面鋪開。”項目相關負責人說,整個工程還包括垂釣、彩繪農田、民宿、游船、特色美食街等子項目,預計今年6月底建成開放,2000畝景區將全面煥新,年收益可達1000萬元,進一步帶動鄉村抱團振興。
景區規劃圖。人民網 呂歡歡攝
不止於此。以黨建為引領,資源還在源源不斷向農村集結,一場關於資源重構、價值共生的實驗還在這裡上演:由國企在鄉村閑置區塊投建項目,以招租、聯營等方式實現部分區塊二次開發,目前杜集區實施以朔西湖、天匯冷鏈物流和歐集牛羊屠宰場為代表的國企聯村項目23個,覆蓋全區20余個村。
在杜集區,國企不再“遙不可及”,鄉村也不再是“孤島”式的封閉單元。兩者的碰撞,既點燃了鄉村沉睡的潛力,也讓國企在扎根鄉土中尋獲新的增長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