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依托“紅+綠” 邁向“全域游”

新的一年,六安市將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促進文化傳承發展。依托紅綠資源稟賦,高質量發展全域旅游,持續擦亮“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品牌,奮力打造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長三角高品質休閑度假康養旅居目的地,成為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園”。
科學規劃繪就全域旅游新藍圖。編制完成《六安市紅綠融合高質量發展規劃暨文旅強市建設規劃(2025-2030年)》《六安市800公裡大別山風景道規劃》,啟動《六安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堅持全景式規劃、全時段體驗、全業態融合、全要素集聚、全領域覆蓋,推進交旅、水旅、農旅、商旅等深度融合,構建大別山、江淮分水嶺、主城區、淮河水鄉四大片區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為城市更新賦能,為鄉村振興添彩。
激發潛能鑄就支柱產業新輝煌。實施重大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建設一批標志性重大文旅項目,推動民宿“兩化三改造”,開發文化演藝、溫泉康養、VR體驗等新產品,打造文旅產業新增長極。以創新驅動和市場導向為核心,提升文化產品表現力和旅游產品體驗性,逐步將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深挖資源彰顯紅色旅游新魅力。以“研學大別山 行走的思政課”為引領,培育研學旅游新業態,推進研學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深入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推進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建設,舉辦第八屆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讓紅色精神賡續傳承、歷久彌新,進一步提升“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的知名度、傳播力和影響力。
賡續文脈譜寫文化傳承新樂章。推出《六安記》《淠史杭》《六安茶》等標志性專題研究成果,體系化回答“何以六安”等歷史文化探源課題。加快推進六安茶文化博物館、皖西博物館改陳等項目,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為驅動,設計“六安游禮”等文創產品。實施非遺傳承薪火行動,提升大別山風景道上的非遺之旅等品牌活動影響力,讓傳統非遺走進大眾視野、融入現代生活。
強化供給打造文化精品新高地。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完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用好“村晚”、戲曲進鄉村等載體,優化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雲等線上平台,實現文化供給精准匹配。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策劃“送戲進萬村”“好戲六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創新“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空間,推出更多接地氣、有人氣的精品佳作,讓文化滋養城市發展。
提升服務筑牢行業安全新防線。深入開展“極致服務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務體系化提升行動,推進文旅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發現上報、整改銷號、復核復查”全鏈條,加強閉環管理,常態化開展督導和“回頭看”,制度化加強安全保障,精細化提升服務水平,常態化構筑應急防線,確保文旅行業安全穩定運行。(陳晨 馮佳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