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阜陽颍泉區:“草莓之鄉”唱起“原野牧歌”

人民網記者 李闊
2023年09月26日12:0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近日,記者走訪安徽省阜陽市颍泉區多個村鎮發現,當地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不僅拓展了農村脫貧致富之路,還激發了當地群眾投身一線,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素有草莓之鄉的聞集鎮也唱響了“原野牧歌”。

“老北京”賣房籌資,到皖北農村養羊

“宏風養殖農場”位於颍泉區聞集鎮李關村,自2015年創建以來,因地制宜發展本地山羊養殖,通過種、養結合模式,發展了綠色循環農業經濟。

近日,記者走進“宏風養殖農場”,看到料房、消毒、糞場、給排水等系統配套設施齊全,數千隻山羊被圈養在一排排干淨的羊舍內,羊主人正給它們喂養自己配制的飼料。

提起羊主人曹立宏和張風夫婦,當地群眾總是豎起大拇指,並親切地稱曹立宏為“老北京”。曹立宏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家住在北京市朝陽區三環內。

“宏風養殖農場”場主張風與員工一起給羊群喂養飼料。人民網記者 李闊攝

“宏風養殖農場”場主張風與員工一起給羊群喂養飼料。人民網記者 李闊攝

張風是聞集鎮李關村張小庄人,“當時家裡窮,吃了上頓沒下頓,我自小家裡兄妹多又排行老大,13歲時,就輟學離家到北京打工。”當年,張風到北京打工的餐館就是曹立宏父母開的,他們在那裡相識、相戀,后經17年的戀愛長跑,兩人結為夫妻。

前些年,曹立宏和張風一起在北京、溫州等地開過飯館和酒吧,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在經商過程中,他們發現城裡人生活水平提高后,非常注重養生,對吃的東西很講究,高品質肉類,綠色有機蔬菜等很受城市白領喜愛。

“我自己小時候正是這樣吃的,那時候,庄稼地裡都是上等肥料,牛羊都是吃草料。當時,我們就謀劃著返鄉養羊創業。”2015年年初,張風回老家過春節時,發現家中父母突然老了許多,“爸媽長期患有慢性疾病,當時就想著以后要在家多陪陪他們。后來通過阜陽‘接您回家’活動了解到家鄉創業政策很好,於是跟老公商量后,決定返鄉創業。”

2015年,張風返鄉創建了“宏風養殖農場”,“當時,感覺養羊並不難,通過建設一家規模較小的養羊場,可以先學學經驗,趕上行情好時,還可以小賺一筆。”然而,好景不長,由於不懂防疫和養殖技術,以及圈舍建設不科學,很快,羊群便出現了瘟疫,死傷慘重,多年心血毀於一旦。

面對突如起來的變故,夫妻倆沒有氣餒,總結經驗后,他們專程前往江蘇南通和無錫學習。“2016年,我們到南通一位養羊大戶家裡蹲守學習了3個月,還參加了阜陽市和颍泉區的養殖技術培訓班,逐漸掌握了一套養殖技術。”現在的張風,隻要定眼一看,就能知道哪隻羊生了什麼病,需要如何治療,還學會了給羊打疫苗。

然而,技術學好了,資金又犯了愁。重修羊舍、新上自動化給排水設施、購買無害化排氣等設備、興建有機堆肥場地等均需要大筆資金。為此,曹立宏將北京市區三環內的房子賣掉,舉家搬回皖北農村,將賣房錢全部投入養殖場建設。

2022年,曹立宏夫婦又在颍泉區政府的幫助下,參加了一場銀企對接會,獲得貼息貸款80萬元,充實了流動資金。

經過多方努力,一座佔地130畝,年出欄5000頭羊的“宏風養殖場”再度啟航。目前,該養殖場的出欄羊遠銷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初加工有機肥除部分自用外,還銷往蘇浙滬和阜陽本地的火龍果、葡萄、草莓等種植基地,每年吸納青儲、黃儲玉米小麥秸稈4000噸,生態效益突出。

去年,“宏風養殖場”種養產值達到900萬余元,帶動周邊60余戶增收共富,並影響帶動了周邊20余家養殖戶。

村干部帶頭示范,成就“養殖產業”村

李關村是颍泉區聞集鎮最大的養殖村,也是該區養殖大村。2017年國家扶貧政策落地后,李關村將“產業興旺”和“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特色養殖業迅猛發展,目前肉牛養殖戶達到18戶,幾乎家家都養豬養羊。

李關村是颍泉區人口大村,下轄16個自然村,人口5000多人,其中脫貧戶300多戶,約佔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

過去,李關村雖有養殖傳統,但扶貧前,李關村貧困人口多,外出打工者多,全村僅幾戶村民養牛,總計不足100頭,其它養殖也不景氣。扶貧工作全面展開后,駐村工作隊同村“兩委”一道探討,認為“發展特色養殖,建成功能多元化養殖產業園區”是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目標確定后,如何引導處於觀望狀態的村民養殖,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難題。破題從李關村村干部帶頭養殖開始,村支部明確提出:“‘兩委’干部不帶頭致富,就不是合格村干部。”駐村工作隊隊長、李關村第一書記陳付友要求村“兩委”要爭做“5種人”:鄉村全面振興的帶頭人、百姓心聲的傾聽人、村鄰大事小情的化解人、群眾家庭急難險危的幫助人、養殖致富的帶頭人。

颍泉區聞集鎮李關村支部書記王守連養了20多年的牛。人民網記者 李闊攝

颍泉區聞集鎮李關村支部書記王守連養了20多年的牛。人民網記者 李闊攝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李關村支部書記王守連開始養牛,20多年來,他先后出欄了3000多頭黃牛,養殖經驗豐富,每年固定收益也很可觀,“每年平均出欄四五十頭牛,淨掙二三十萬元。”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村干部們紛紛學會了養殖。

“看著我們村王書記養牛發家致富了,我們也跟他學養牛。我們家每年能出欄30多頭牛呢,我現在還帶動了身邊群眾一起發展養殖業。”談到養牛致富,村“兩委”干部李仙梅頗為激動。

除王守連、李仙梅兩名村干部外,村主任王士軍是養魚大戶和種植大戶,村“兩委”干部陳玲是養豬大戶。現在越來越多的村干部通過學習養殖,正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和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在他們的直接示范下,李關村群眾紛紛開始了養殖,特別是一些養殖大戶展開了“比學趕超”比賽,熱情高漲。貧困戶也不再猶豫,在村“兩委”干部的幫助下,通過養殖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

“在王書記的幫助下,我大膽使用政府給的無息貸款,從幾頭牛開始養起,到現在家裡都養了13頭牛了。”這幾年,徐金華不僅還清了外債,脫了貧,還積攢了一筆錢蓋起了新房,“心裡想著,下一步還要在城裡給孫子買一套房子呢。”

目前,李關村養牛年出欄近500頭,養羊4000多頭,養豬1000多頭,養殖業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

“下一步,我們村將繼續大力發展養牛業,力爭全村養牛超千頭。同時按照產業振興、生態振興要求,打造‘車間在家,場在家門口,園區在大路旁’的功能化養殖產業園。”展望未來,陳付友信心滿滿。

目前,聞集鎮李關、火營2個養殖專業村內,共培育發展了20多家養殖大戶。同時,該鎮還在“牛羊肉產業鏈”上做足文章,先后培育了牧原飼料加工企業、牛尚源肉加工企業、山羊交易市場和大型冷庫等。

“旭陽養牛場”場主李培超和員工一起查看牛舍。余波 攝

李關村支部書記王守連等人一起查看牛舍。余波攝

大戶規模養殖,就地解決秸稈出路

過去每到農忙季節,當地農民總會擔心麥秸稈、豆秸稈和玉米秸稈的處理問題,“現在村裡年輕人少,運出去耗時耗力,也很麻煩,而留在地裡又耽誤耕種,令人頭疼。”令颍泉區蘇屯村養殖戶郭佳沒想到的是,以往無人問津的各類秸稈,如今隨著養殖戶的增多,卻成了香餑餑,“今年,我家提前到農民田裡收購,目前青儲的秸稈已達120噸,足夠600多隻羊吃上一年沒問題。”

在颍泉區聞集鎮“旭陽養牛場”,記者看到工人們正用鏟車將發酵后的玉米秸稈連同粗糧等,一起送進一台攪拌機內,很快加工成黃牛愛吃的上等“料理”。

“旭陽養牛場”所在的火營村位於聞集鎮西南處,距105國道直線距離僅1.5公裡,交通較為便利。該養殖基地建於2012年,佔地13000余平方,總投資1200余萬元。現存欄西門塔爾、遼育白牛等品種肉牛500余頭,年出欄肉牛達800余頭,遠銷浙江、廣東等地,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按每頭牛純利潤4000元計算,年利潤可達320余萬元。

“旭陽養牛場”場主李培超陪同鎮村干部一起查看牛舍。余波 攝

“旭陽養牛場”場主李培超(中)陪同鎮村干部一起查看牛舍。余波攝

“目前,基地二期計劃改擴建后,可以存欄肉牛1000頭左右,年出欄數量、產值、利潤均有大幅提升。”“旭陽養牛場”場主李培超說,他們的牛飼料主要以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為主,能夠解決火營村1000余畝耕地的夏收和秋收秸稈,為附近群眾及脫貧戶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

颍泉區聞集鎮黨委書記王常亮表示,今后該鎮將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加大玉米青儲飼料儲備儲藏,“按照生態環保要求,結合小田並大田擴大有機肥利用,延伸加強牛肉產業鏈不斷延鏈補鏈,形成區域產業閉環,提升肉牛產業經濟效益和綜合附加值,打造颍泉肉牛養殖強鎮。”

近年來,颍泉區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了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颍泉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實現產業振興,需要積極引導返鄉人員和工商資本積極參與鄉村產業發展,也需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通過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惠及更多農村農民。

(責編:關飛、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