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緣何花落蕪湖灣沚?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陶濤
2023年09月21日15:1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歲稔年豐人歡笑,果實累累谷滿倉。

趕在秋分之前,人民網記者走進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橫崗社區的鳩茲灣,這裡稻浪翻滾、稻谷飄香,田間種出來的“慶豐收 促和美”的主題字樣清晰可見。

“慶豐收 促和美”的彩稻字樣清晰可見。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慶豐收 促和美”的彩稻字樣清晰可見。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9月23日,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將在這裡拉開帷幕。全國主場為何選定灣沚?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橫崗社區緣何受到青睞?

蕪湖市灣沚區委書記殷瓊用一句話概括:“城鄉融合的發展,是灣沚最堅實的底蘊﹔宜居宜業的鄉村,是灣沚最亮麗的底色﹔富裕富足的農民,是灣沚最深厚的底氣。”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關系著老百姓的生計。口糧守住了,飯碗端穩了,老百姓才能真正體會到豐收帶來的安全感。

近年來,灣沚區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0萬噸以上,並榮獲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稱號。

灣沚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坐擁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的灣沚,不僅扛起了糧食安全之責,也擔起了特色產業之任。

俯瞰陶辛鎮萬畝荷塘。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俯瞰陶辛鎮萬畝荷塘。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以陶辛鎮為例,當地通過全方位打造陶辛蓮子“特色產業+金融+科技”省級示范基地,荷花種植面積2萬余畝、種類達530個,是全國品種最全的景觀荷花基地之一。

再比如花橋村,全村擁有耕地面積3515.38畝,水域面積1100余畝,依托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優勢,水稻、蔬菜、苗木,以及青蝦、螃蟹均成了村裡頭的主打產業。

五谷豐登,瓜果飄香,稻菽卷起千層浪。放眼這個季節的灣沚,黃澄澄的稻田、綠油油的菜地、紅彤彤的果園……五彩斑斕間,處處涌動著喜悅和希望。

六郎鎮周圩村的水稻豐收。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六郎鎮周圩村的水稻豐收。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持續推進美麗鄉村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些年來,灣沚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

在龍尾張,灣沚區將其作為城市綠肺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導入水幕電影、夜市經濟等業態,成為群眾消費休閑的好去處﹔在鳩茲灣,作為共建共享共富鄉村振興新路徑的探路者,走出了一條“藝創+”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在紅楊鎮,當地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文旅,引入空中漂流、特色窯洞、山地越野,讓鄉村成為熱門打卡地……

特色庭院干淨整潔、硬化的小道錯落有致、蔬菜果園郁郁蔥蔥、鄉間田野充滿生機……如今,不論漫步在灣沚的哪一處美麗鄉村,都仿佛置身於一軸靈動的畫卷。

美麗鄉村示范點花橋鎮花橋渡。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美麗鄉村示范點花橋鎮花橋渡。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截至目前,灣沚區66個行政村全覆蓋開展村庄清潔行動,獲評省2019年以來開展村庄清潔行動成績突出縣區。

其實,早從2006年開始,灣沚區就圍繞新型農村社區示范點,逐步將資源向農村傾斜,農業農村發展已經走過了自發探索、政府主導、資本帶動、系統治理等四個階段,目前正在大力建設更高品質、更高層級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眼瞅著秋分將近,最能打動人心的,依舊是“忙碌后的滿足、豐收后的笑臉”。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灣沚區“三農”彰顯出的新變化、涌現出的新業態,吸引的不只是游客,還吸引了人才回流,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

灣沚媳婦馬榮花如今成了村裡頭的致富“帶頭人”。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馬榮花如今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灣沚區委宣傳部供圖

80后馬榮花,身為灣沚的媳婦,通過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不僅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還鼓足了群眾的“錢袋子”,最高峰時帶動周邊160多戶村民從事蔬菜種植,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

90后楊濤,回國后返鄉創業,在村裡另辟蹊徑種植雙孢菇,年消耗秸稈8000多噸,年產雙孢菇3000多噸,硬是把自己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裡手”,特色農業種得是風生水起。

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近年來,灣沚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提質增效的同時,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和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要知道近五年,灣沚區每年淨流入人口都在1萬人以上。2022年灣沚區經營收入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63個,佔比達95.45%,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均位居安徽省前列。

秋意起,萬物收。

隨著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臨近,作為今年豐收節主場的灣沚,必將讓廣大農民看見田野的新希望,聽到奏響的豐收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營造氛圍、凝聚力量。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