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省聚焦“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頭”和“尾”,咋增值

2023年05月26日07:28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我省如何利用好農業資源優勢,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建設農業強省,要堅持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下大力氣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聚焦“糧頭食尾”

  產業鏈再躍升

  小滿已過,廣袤的皖北大地上,小麥金黃飽滿,豐收在望。

  在亳州市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大伙兒正等待著夏糧收獲,麥收准備有序進行。

  “6月初就可以正式收割了,現在主要是做好農機維修保養,准備大干一場。”合作社有關負責人表示,金沙河合作社由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牽頭成立,共流轉土地1.2萬畝,預計今年能收獲夏糧7000多噸。

  田間直達車間,小麥完成“蛻變”之旅。近日,在金沙河面業公司的卸糧棚內,記者看到幾十噸小麥正從貨車上傾瀉而下。隨后,這些小麥被送進制粉車間,經過磨粉、和料、壓面、切條、烘干、包裝等程序后,一袋袋挂面新鮮出爐。

  “一粒小麥可以磨出7種面粉、2種麩皮、1種次粉!”金沙河面業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夢露告訴記者,原來日產1500噸面粉的車間需要8個工作人員運營,現在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車間日產能約3600噸,增加1倍多,人員卻不用擴充。

  據了解,金沙河面業公司是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處理小麥250萬噸、加工挂面70萬噸,去年產值為18.6億元,帶動就業600余人。

  “今年公司啟動金沙河碼頭倉儲物流項目建設,著手打造集農業種植、倉儲、加工、銷售、運輸、服務於一體的長三角綠色食品供應基地。”李夢露說。

  我省糧食產業存在鏈條短、附加值不高的問題。以“糧頭食尾”為抓手,全省大力推動產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延伸糧食產業鏈。

  聚焦產業鏈全方位發展,每粒糧才能更有價值。在亳州,不隻金沙河面業公司,包括五得利集團等一批知名糧食加工企業也先后落戶,帶動113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向優質糧食產區和加工園區集聚,亳州小麥年加工能力達到450萬噸。

  從賣原糧到賣產品,產業鏈上增效益。2022年,我省實現糧油加工業總產值3070億元,比上年增加173億元,同比增長6%,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著眼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我省將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業強縣、強園、強企,今年要新增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10家、產值超50億元加工園區3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從1.55萬億元提高到1.6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2.6︰1。

  聚焦“畜頭肉尾”

  深加工更精細

  如何筑牢“畜頭”基礎?除擴大規模外,利用科技賦能農業生產是有效路徑。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科技強農,加快技術現代化,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

  5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六安市霍邱縣扈胡鎮的浩宇牧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隻見標准化圈舍寬敞明亮,一頭頭黑豬膘肥體壯。

  “公司主要養殖霍壽黑豬,共有擴繁場3個,每年可提供霍壽黑豬種豬3000余頭,苗豬與商品豬15000余頭。”該公司總經理焦俊告訴記者,基地還採取“豬—沼—飼”生態循環種養模式,養殖糞污經厭氧發酵后作為牧草種植有機肥,再用種植的牧草投喂黑豬,“這種模式養殖的黑豬運動量大,肉品質高。”

  浩宇牧業公司還引進全自動精液檢測、稀釋和分裝生產線,各種現代化設備為黑豬繁育提供科技支撐。

  “但養殖企業要做大做強,一定要往屠宰和加工方向發展。”焦俊坦言,該公司正謀劃建立屠宰加工基地,提高養殖附加值。

  紅酒鵝肝、鵝肝醬、老鵝煲、燒鵝……在位於霍邱縣長集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六安龍翔美食王禽業有限公司展館內,鵝類預制菜食品琳琅滿目。

  “公司主要產品是鵝肝、鵝肉和相關加工食品,共30多種。”龍翔禽業公司董事長胡建遠向記者介紹,公司集鵝產業繁育、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於一體,年加工朗德鵝200多萬隻,產值有6億多元。

  為什麼要向預制菜產業進軍?胡建遠給記者算了筆賬:“純養一隻鵝的收入大概是100元,但經過加工向預制菜轉化后,一隻鵝產生的價值有300元,利潤約50元。”

  預制菜是農產品加工的一種常見形式,我省已有眾多企業布局。截至2022年底,全省預制菜企業約500家,總產值超700億元。今年省委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淮南牛肉湯、徽州臭鱖魚、符離集燒雞等預制菜產業,力爭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預制菜產業市場前景廣闊,要把握住發展機遇。”省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胡明表示,做大做強徽派預制菜產業,能讓安徽優質特色農產品更好實現價值提升,讓農民穩定增收致富。

  聚焦“農頭工尾”

  促增值塑優勢

  一隻小龍蝦,是如何做成大產業、挺起霍邱漁業經濟腰杆的?

  5月17日下午,在長集現代農業產業園,記者探尋答案。

  在位於產業園的安徽方碩食品有限公司,一筐筐揮舞著鉗爪的小龍蝦被倒到傳送帶上,送進加工車間。

  “這些小龍蝦要經過蒸煮、冷卻等環節,最后加工成蝦尾、蝦仁產品。”該公司總經理姚道彬介紹,他們一年能加工6000噸小龍蝦,產值達1.1億元。

  從鮮蝦到加工成品,小龍蝦身價“漲”了不少。

  “目前小龍蝦市場收購價每斤五六元,每3斤鮮蝦可產出1斤蝦尾,蝦尾每斤價格在二十七八元,比直接賣鮮蝦劃算。”姚道彬說,一些規格較小、難以在市場上直接零售的鮮蝦,同樣可以加工成蝦尾產品,廢棄的蝦頭還可出售給飼料加工企業再利用。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作為霍邱縣的特色產業,小龍蝦產業已由最初的“捕撈+餐飲”模式,發展到今天集養殖、加工、餐飲、冷鏈物流於一體的產業鏈。2022年,全縣小龍蝦產量7.56萬噸,“霍邱小龍蝦”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強“頭”和“尾”,已成為厚植我省農業優勢的重要抓手。

  在方碩食品公司的不遠處,從事飼料生產加工的六安市潼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周邊部分企業生產中廢棄的蝦頭與禽類羽毛,在這裡“變廢為寶”,被加工成動物飼料。“收購的濕雞毛價格在每噸850元到1000元,加工成羽毛粉后可賣到每噸4500元到5500元,淨利潤每噸約500元。”潼慶生物負責人胡錦慶說。

  “與潼慶生物公司類似的企業在園區還有好幾家,主要利用畜禽下腳料為原料生產動物飼料及相關產品。”長集現代農業產業園有關負責人表示,產業園在資源、產品、產業間已初步實現融合,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漸有成效。

  省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張雲認為,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關鍵要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既要做好“頭部”農產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間,也要做好“尾部”精深加工的增值文章,頭尾兼顧齊發力,才能把農產品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記者 許昊杰)

(責編:關飛、常國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