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九龍峰自然保護區:“三駕馬車”助推生態經濟雙豐收

胡雨鬆
2023年05月25日15:28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5月17日上午,一場久違的大雨把安徽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淋了個通透。晌午過后,雨勢漸小,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陳曉春揣上雨傘,又踏上了巡山之路。

“華東物種基因庫”的生態蝶變

東邊是黃山風景區,南邊是徽派民居村落宏村,與景區從早到晚的熱鬧相比,黃山山脈主峰西南側的九龍峰保護區顯得過於安靜。

陳曉春在介紹九龍峰保護區地形。人民網 胡雨鬆攝

陳曉春在介紹九龍峰保護區地形。人民網 胡雨鬆攝

陳曉春很享受這份靜謐。從入口處向保護區深處行走,不過半小時路程,6棵高聳粗壯的古樹映入眼帘,微風吹動樹葉沙沙作響,散發出淡淡的香氣,密林間不時傳出幾聲動物低吠。“5株榧樹,1株小葉青岡,平均樹齡都在400歲左右。”陳曉春望著古樹,掰著手指盤算起“家底”,“環境好了,珍稀動植物也多了,保護區總面積2720公頃,森林覆蓋率97.5%,保護區范圍內有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等植物1200余種以及黑麂、白頸長尾雉等幾十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你剛剛聽到的那幾聲,應該就是黃麂的叫聲。”

如今的九龍峰保護區,植被茂盛,生態一流,物種豐富,被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然而在30年前,這裡也曾經歷過林木砍伐的“陣痛”。

九龍峰保護區生態環境優越。人民網 胡雨鬆攝

九龍峰保護區生態環境優越。人民網 胡雨鬆攝

20世紀90年代以前,九龍峰保護區曾是一片國有採育場,林場職工和家屬一度超過200人。“當年為了經濟效益,天然林也是放開砍伐。”聊起九龍峰的歷史沿革,陳曉春思緒萬千,“九龍峰還是許多藥材和徽菜原材料的主產地,當年本地居民還抱著‘靠山吃山’的老思想。”多重因素下,九龍峰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水土流失現象加劇,雲豹、豺等肉食動物幾乎絕跡。

當地政府痛定思痛,1992年以后逐步停止天然林採伐,一邊著手解散搬離林場,一邊組織人手在原有林區補種檫木、杉木、枳椇、毛紅椿,得益於“家底”厚實,生態系統很快恢復。2001年4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

九龍峰保護區榧樹古樹群。人民網 胡雨鬆攝

九龍峰保護區榧樹古樹群。人民網 胡雨鬆攝

“三駕馬車”助當地生態經濟雙豐收

進入新時期,為實現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地政府主導下,2018年,安徽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引入公益保護組織和社會企業參與到當地生態保護,經過4年多實踐,探索出“政府主導、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參與”的“三駕馬車”管理新模式。

巡山,曾經是九龍峰保護區裡最苦的差事。保護區面積大、地形復雜,加上當地政府部門人手和資金有限,“靠腳走、靠手摸、靠眼看”成了曾經最靠譜的巡護方式。2018年,黃山區人民政府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簽訂九龍峰保護區委托管理協議,成立綠滿江淮自然保護中心,由保護中心負責開展日常保護工作。如今,在各方助力下,保護區已建成智能巡護監測管理體系,科學設立巡護路線26條、監控點11個、監測小站3個,布設紅外監測儀37台,聘用專職巡護人員9名,4年來,累計培訓巡護人員達600多人(次),實現全年365天不間斷巡護,成功實現從“單一人防”到“人技結合”的轉變。

九龍峰野外監測發現的梅花鹿。九龍峰保護區供圖

九龍峰野外監測發現的梅花鹿。九龍峰保護區供圖

社會企業的加入則為當地建立“靠山吃山”的綠色經濟模式,千鳥谷通過發展民宿旅游、稻蝦米基地和研學旅游等生態友好產業,每年可獲利200萬—300萬元,為保護區資源監測保護提供可持續發展資金支撐,實現保護區域“自養循環”。還帶動當地村民通過勞務用工、開辦民宿、餐館、土特產銷售等方式實現盈利,茶農、筍農等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

“生態保護從來都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獨立行為,如果不把各方面都動員起來,環境依舊還是很脆弱。”陳曉春介紹,在“三駕馬車”模式下,當地生態環境部門主要行使監管、指導職責,對保護中心和社會企業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落實,保護站還組織“三駕馬車”成立聯合黨支部,以黨建引領各項工作,開展資源調查、林地管理等資源監管等。

經過4年多的共同努力,安徽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成果斐然,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不僅黑麂、鬣羚、短萼黃連、大鯢等極小動植物種群實現全面恢復,曾經絕跡的陽彩臂金龜、血紅肉果蘭、鷹雕等物種也重新回歸。當地村民也通過農產品銷售服務、各類工程勞務等,每年創造400萬元以上的收入,真正實現“不砍樹,能致富”。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