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一個縣走出60多位“國字號”書畫家,“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是如何繪成的?

韓震震 張俊
2023年03月29日10:0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40歲之前,周鑫書法道路的“高光時刻”是在1986年。當時,安徽省太和縣舉辦書法大賽,共有4人獲一等獎,成為“四友”。其中就有22歲的周鑫。

“當年‘四友’中的王金泉、楊少華、史文濤,都在不斷進步,先后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18年后,2004年,一直在鄉鎮教書的周鑫調到太和三中,一次逛裝裱店時,一幅白鶴的書法作品讓他大吃一驚。白鶴比周鑫小6歲,但書法造詣卻讓他心生慚愧。從那時起,周鑫立志追趕他們,並以入展中書協舉辦的作品展為目標定下“十年計劃”。

臨池不輟,2010年,周鑫的作品入展首屆中國王羲之書法藝術(行草)大展。2017年,他也成為中書協會員。

安徽太和,書法家周鑫在創作中。人民網 張俊攝

安徽太和,書法家周鑫在創作中。人民網 張俊攝

一片墨香濃郁的沃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回想自己的書法道路,周鑫說這離不開太和縣盛行數十年的書畫之風。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阜陽市,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一個縣擁有“國字號”的中書協會員40人、中美協會員22人,放眼全國也不多見。太和書畫之風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經久不衰?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太和一探究竟。

鄉村書畫隊伍逾萬人,被譽為“大眾書畫、盛世奇觀”

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太和縣很多的書畫名家,從小就接觸過書法和國畫啟蒙。

周鑫的爺爺不識字,卻喜歡臨摹書法字帖,受其影響,周鑫上小學時寫作業都用毛筆。

如今的中書協會員、太和縣書法家協會主席史文濤,小學三年級開始寫“大字”,由於字寫得好,每逢過年都要為村民們寫春聯,站在凳子上一寫就是大半天。

在一本《太和書畫集》中,身份為農民的大有人在。

這些都從側面反映,書法、國畫在太和的廣泛影響力和良好的群眾基礎。

“太和書畫之風起於四五十年前。1980年,縣裡的書畫研究小組改為縣書法學會,這在安徽省乃至全國都是比較早的。”太和縣文聯主席張鴻申介紹,太和書畫的星星之火經歷過兩次發展高峰,分別是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中期。

1980年代初開始,太和書畫迅速發展,對內人才涌現,對外交流頻繁。各級各類協會、研討機構、作品展示覆蓋城鄉,跨縣、跨省的書畫聯展、書畫講座也頻繁展開,最多時一年舉辦各類展覽11次,200多位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到太和交流指導。

張鴻申說,毫不夸張地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在太和都能看到。

1994年6月26日至29日,中書協中央國家機關分會和太和縣政府聯合舉辦“安徽省太和縣書畫藝術展”,213位太和書畫作者的200多幅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示,得到了全國藝術家們的高度評價。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馬文瑞欣然題詞:“大眾書畫、盛世奇觀”。1995年,太和縣被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歷經兩次高峰后,書畫的影響在太和縣已成燎原之勢,熱潮一直綿延至今。

據太和縣文聯統計,除了太和縣書協、太和書畫院等縣級書畫組織,目前全縣32個鄉鎮(開發區)都成立了書畫組織,形成了縣、鎮、村三級書畫網絡,會員逾萬人的鄉鎮書畫隊伍,既是太和縣重要的創作力量,也為太和書畫走向全國打下深厚基礎。

安徽太和,書法家史文濤在創作中。人民網 張俊攝

安徽太和,書法家史文濤在創作中。人民網 張俊攝

潛心學習勇攀高峰,走出“國字號”書畫家60多人

1980年代,趙鳳池、郭連波、任其鐘、陳子卿、席秉乾、張震玉等譽滿細陽﹔1990年代,王金泉、白鶴、史文濤、楊少華、丁子同、穆磊等在國家級賽展中摘金奪銀、聲名鵲起﹔近年來,太和又涌現出朱子瑜、王盛、趙凱、盧火、范士華、祿祺祥、阮勇等中青年書畫家。

一個地方書畫的興盛,離不開名家的引領示范,在時代大潮中,太和書畫能逐漸打出名頭,也得益於一代代潛心學習、勇攀高峰的書畫名家。

王金泉、白鶴、史文濤、張鴻申都師從著名書法家郭連波,而郭連波就是太和縣最早的“書畫研究小組”發起人之一。

1980年代初,太和書畫起步的第一個高峰,其代表性事件,一個是1980年楊士林牽頭成立太和縣書法學會,另一個就是1981年春,郭連波等人邀請書法名家羅丹到太和講學。

“當時羅丹在中國書法界很有名氣,他來了之后,跟太和的書法愛好者交流,讓大家開闊了眼界,帶動更多的人走上書法這條路,也帶動更多的人走出去學習交流。”張鴻申說。

書法前輩的言傳身教,讓太和縣中青年書法水平迅速提高,王金泉、白鶴、史文濤、楊少華、丁子同等一批中堅力量逐漸成長起來。

1993年,楊少華成為太和縣第一個中書協會員,1994年、1995年,王金泉、鄒富秋、史文濤也相繼加入中書協。1999年,王永亮成為太和縣第一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截至目前,太和縣已擁有中書協會員40人,中美協會員22人。

安徽太和,畫家阮勇在創作中。人民網 張俊攝

安徽太和,畫家阮勇在創作中。人民網 張俊攝

“前輩名家的示范指點,對我們年輕一代的發展非常重要。”“80后”的阮勇從小喜歡畫畫,但一直都是當作業余愛好,大學畢業后回到太和從事美術教育,才逐漸有了走專業路線的想法。

向前輩學習、外出進修,2008年開始,阮勇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藝術水平,2015起不斷入展中國美協主辦的專業展覽,並於2018年成為中美協會員。

厚植沃土薪火傳承,讓“太和書畫”成為時代之美

許多到過太和的外地書畫家,都對這裡的藝術氛圍贊嘆不已,無論是機關干部、文人雅士、工人農民,還是白須長者、孺子幼童,很多都對書畫有所了解,甚至還能點評一二。

在太和縣一家少兒繪畫培訓機構,負責人展示著孩子們剛剛完成的宋畫作品。古色古香的中式庭院中,孩子們的想法天馬行空,有的是描摹精細的盆景,有的是幼童嬉笑玩樂,有的是亭台假山,很有一番韻味。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故為其下。我們在教孩子國畫時,首先是讓他們接受正統的藝術教育。比如學畫山水,就要先掌握一定的技法、理念、結構,然后再畫自己想畫的東西。”該機構的國畫老師陳曉君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接受過系統的國畫藝術學習。

在這家機構裡,有一塊“萬人計劃培訓點”的牌子,而所謂的“萬人計劃”,就是太和縣2016年開始實施的詩書畫藝術人才培養“萬人計劃”,旨在加強藝術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太和文化品質,推動全縣文化事業發展。

“書法、美術教學引入了全縣中小學課堂,像這種校外的‘萬人計劃培訓點’,全縣也授牌了98個,孩子入門就是一條很端正的路,以后發展的根基也會很扎實。”太和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孫磊說。

詩書畫藝術人才培養“萬人計劃”、兩年一度的“中國·太和書畫藝術節”,還有各個鄉鎮經常舉辦的書畫展,濃厚的書畫氛圍,不斷夯實著這個皖北縣城的藝術文化根基,而與此同時,太和書畫與外部的交流也成為常態化。

太和文化館收藏的眾多太和籍書畫家的作品,吸引了愛好者前來觀摩。人民網 張俊攝

太和文化館收藏的眾多太和籍書畫家的作品,吸引了愛好者前來觀摩。人民網 張俊攝

3月16日上午,在江蘇太倉,“踐行二十大·禮贊新時代”2023年江蘇太倉·安徽太和書畫聯展拉開帷幕,90多幅兩地書畫家的作品集中展示,成為太和書畫與外部交流的一個縮影。

“每年兩次對外開展書畫聯展,太和籍書畫家在外地辦的個人畫展也很多。”太和縣文聯副主席王吉貴說。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做到“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需要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

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有著輩出的頂尖人才,有著堅定的發展路線,在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的道路中,太和書畫未來可期!

(責編:吳西露、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