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泗縣:老手藝奏出新樂章

2023年03月03日15:5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打記事起,我們家裡音樂聲就沒停過。可以說早上我是在音樂聲中睡醒,晚上又是在音樂聲中睡去。音樂早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中,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啦。”在泗縣屏山鎮枯河村一戶農家小院裡,悠揚舒緩的音樂聲吸引了不少村民駐足。

正在彈試揚琴的王若魯放下樂器,介紹起了自己手中的“新作品”。“這個揚琴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在材質的選擇上也有很多講究,調試音准也很關鍵……”

提起王若魯,鄉親們都會打心眼裡佩服這個遠近聞名的“樂器大王”。今年68歲的王若魯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可是對音樂情有獨鐘,半輩子都在樂器制作上埋頭深耕。他的祖父酷愛音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自己,耳濡目染之下也成為了一個音樂迷。“吹拉彈奏出來的音樂好不好聽,和樂器的品質有很大的關系。我從年輕時候就愛搗鼓著去做樂器,當造型、音准、音色都上乘的樂器被大家喜愛的時候,我心裡是很自豪的。”

王若魯在調試剛做好的樂器。王卉雲攝

王若魯在調試剛做好的樂器。王卉雲攝

在院子的西側,是一間佔地不大卻滿滿當當擺滿各種工具的樂器制作工作室。紫檀木、泡桐木、蟒皮等制作材料整齊堆放,鋸、鑿子、電鋸、刨床、打磨器等制作工具一應俱全。在工作間的牆上,已經做好的琵琶、土琵琶、柳琴、大鼓、二胡等十幾種樂器挂了整整一面牆。“彈撥樂器、敲打樂器、拉弦樂器我都能做,十裡八村的文藝愛好者需要的樂器都能在我這裡定做。”王若魯言語中透露出驕傲。

“做樂器要你耐得住功夫,就拿最簡單的樂器——土琵琶來講,也要花上四天的功夫才能做成。”所謂慢工出細活,王若魯做的樂器不用打廣告,就是靠著好口碑慢慢打開了市場,制作改良后的的二弦、三弦、四弦的土琵琶、琵琶,還有樂琴、揚琴、二胡等樂器被江蘇宿遷、泗洪等琴行長期定制,不少外省的音樂愛好者還專門來量身定制各種樂器。

會做多種樂器的王若魯還有一個獨特的創新之處,他對於土琵琶的改良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傳統民間土琵琶隻能彈奏出五個音(即12356)的基礎上,使其可以准確地彈奏出七個音(即1234567)。可以和鋼琴等其它樂器進行各種曲調的合奏。“老手藝也要有新突破嘛,音樂這樣才能更好地和世界交融。”靠著這個“秘訣”,王若魯的土琵琶甚至是被帶到了國外。

王若魯在制作傳統樂器。王卉雲攝

王若魯在制作傳統樂器。王卉雲攝

要做“手藝人”,更要做“守藝人”,好的東西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王若魯經常用這樣子的話來教育孩子。在王若魯的影響下,子女和孫子們都對音樂很感興趣,不少年輕人也慕名來跟王若魯學習樂器制作。每每有人來學習,王若魯都會手把手地教他們每一道制作工序。不僅如此,他還組織周圍的文藝愛好者經常會聚到一起,拉一段二胡、唱一段泗州戲,現在王若魯的家成了小村裡的庭院“音樂吧”,是村民閑暇之余最願意去的地方。“拿起鋤頭干活,放下鋤頭唱歌,有了這些樂器伴奏,俺們農村人的日子也過得樂呵呵。”村民葛玉鬆說。

王若魯在給小朋友們講解傳統樂器及制作相關知識。王卉雲攝

王若魯在給小朋友們講解傳統樂器及制作相關知識。王卉雲攝

“現在我不僅要做好樂器,還要‘吹響’樂器,也試試用短視頻的方式,在網上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樂器制作上來,把老手藝發揚光大。”滿院的音樂聲中,王若魯充滿期待。(單珊 王卉雲)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