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安慶

安慶:便民服務點裡的“人間煙火氣”

2023年02月22日11:19 | 來源:安慶新聞網
小字號

“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的發言引發了市民們的關注。

在安慶的街頭巷尾,也有不少“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點,這些服務點讓從業者和居民們成為了好鄰居,給社區生活增添了人情味和宜居氛圍﹔更為一些家庭帶來了就業機遇,滿足了市民們差異化的消費訴求。連日來,記者走訪安慶市多處便民服務點,探尋街頭巷尾、社區裡的煙火氣。

夫妻16年堅守路邊修鞋攤 不願成為女兒的負擔

2月20日11時,在回祥東路和同安路的交叉口,60歲的吳盛開拄著拐杖,拿著在外面定制的鞋底坐回了自己的修鞋攤。他的妻子許桂環正在吳盛開身后便民服務點的門邊,縫著一隻老鞋。吳盛開的左腿要比右腿細一大圈,近兩年高血糖加重,開始用起了拐杖。許桂環的右眼一直處於半閉狀態,幾乎失明。夫妻二人在安慶擺修鞋攤已經16年了。

“吳師傅,給我換個鞋跟。”“吳爺爺,我鞋上的小花掉了。”“老吳,我這皮鞋又壞了。”“師傅,我女兒說你這可以修舞鞋。”……20日和21日,來修鞋的人絡繹不絕,且大多和吳盛開十分熟絡。“大部分都是附近居民,日子久了,都熟悉了。”吳盛開每每聊到自己的顧客,都開心地笑著。

“等我們這一代人退休了,修鞋攤可能就消失了。”吳盛開說,“修鞋攤的收入太低,租門面成本又太高。所以年輕人基本不會入這一行。”

吳盛開修鞋的費用基本上在幾元錢左右,在記者採訪的幾天時間裡,吳盛開收到的最高一筆收入僅為20元。“修鞋成本一旦提高,修鞋價格也會提高,大部分顧客也就放棄了。”吳盛開告訴記者。

吳盛開有一個跟了他15年的修鞋機,機器下的櫃子比修鞋機更加陳舊,已經褪色的木頭坑坑窪窪,幾個邊角都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磨損。他打算將修鞋攤再開幾年,“圖個溫飽,不給女兒添麻煩。”

77歲老翁堅持配鑰匙40余載 隻因心中熱愛

2月20日10時,在浮山路靠近菱建小區44號樓的巷口處,趙玉林正在他的鋪子裡為一名顧客配鑰匙,在機器“滋滋”的聲響裡,趙玉林弓著腰,頭貼近工作台,刻紋路、打孔、拋光……趙玉林配鑰匙的手法嫻熟干練,不久,一把新鑰匙便交到了顧客手中。

來找趙玉林配鑰匙的顧客大多是附近居民,20日10時30分,附近居民楊先生前來配一把戶外鎖的備用鑰匙,趙玉林很快便完成了制作。“家門口就有配鑰匙的,很方便。”楊先生說。

趙玉林配鑰匙已有40余年。“從彈子鎖到現在的防盜門,門鎖經過了多次革新,配鑰匙的鎖芯要及時配套更新,技術也要不斷地學習。”趙玉林說。

趙玉林告訴記者,門鎖更新換代快、品牌多、種類雜,配鑰匙用的胚子經常跟不上更新速度,而越來越多人選擇的指紋鎖、密碼鎖也都不在他的業務范圍內。現如今,他的主要業務是配櫃子、戶外鎖的備用鑰匙。

顧客的減少、收入的降低,再加上身體原因,趙玉林去年年底就萌生了退休的想法,但配鑰匙機器遲遲無法轉讓,且不時有居民來找他配鑰匙,今年,他的配鑰匙店還是繼續開了起來。

“學習配鑰匙的初衷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后來愛上了這門手藝,我今年已經77歲了,年歲不饒人,能堅持多久是多久吧。”趙玉林如是說。

單親媽媽織衣得心暖 撫養兩個孩子長大

2月21日上午,在回祥東路和同安路交叉口胡秀龍的織補便民服務點前,胡秀龍一邊為附近居民朱女士的羽絨服安裝新拉鏈,一邊和其嘮著家常。

“出門就能修補衣服,便宜又便利。”很快,朱女士拿到了裝好新拉鏈的羽絨服。這時,附近居民楊女士拿來兩件破洞、開線的羊毛衫前來織補,簡單的交流后,胡秀龍便熟練的開始了工作。

“一直在這補衣服,和攤主認識十幾年了,不僅方便,而且攤主技術也很好。”楊女士說。

胡秀龍是一位單親媽媽,便民服務點的織補生意是她和兩個孩子唯一的經濟來源。

“孩子讀書和生活的錢不能斷”是胡秀龍一直堅持的動力。胡秀龍女兒在外地讀研,兒子在本地念高中。胡秀龍原本計劃在兒子讀初中后去常州的服裝廠打工,但服務點讓她和很多老顧客成為了朋友,最終,她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胡秀龍告訴記者,織補的收入雖可以滿足一家人的開支,但也余不下錢,技術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是很多人不願選擇織補行業的原因。“有技術的年輕人基本都會去服裝廠工作,但服裝廠急件搶工情況較多,工作強度大,對身體素質要求高。縫紉工到了50歲左右,在外地服裝廠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很多人就會選擇回鄉就業。”胡秀龍說,但是重操舊業,做織補生意的人卻少之又少。

“租房開店,租房成本高,不劃算。擺攤又需要積累客戶,大部分人后來都放棄了。”胡秀龍的織補生意也是一波三折,2012年剛回安慶時,她開了服裝店,但以失敗告終。之后她從事了一段時間織補生意,但收入較少,於是她又嘗試早餐店,卻在操作壓面機時壓傷了手指。無奈之下,這才又開起了織補便民服務點,而這一開,就是10年。

雖然從事織補的收入隻能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但在生活的這條長路上,胡秀龍用幸福為線,友誼為針,織補著自己的快樂。21日中午,胡秀龍關好服務點的門,回家給讀高二的兒子做飯。“給別人帶來了方便,也收獲了自己的幸福,我很滿足。”胡秀龍笑著說。(管煒 文/圖 記者 徐志遠)

(責編:劉穎、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