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楊廣奇:投身家鄉建設 當好鄉村振興“帶頭人”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當過兵、打過工、創過業……2017年,楊廣奇回到闊別已久的老家——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新杭鎮金雞籠村,選擇在基層“從頭再來”,當選村黨總支副書記。次年換屆選舉,他正式走馬上任村黨總支書記,成為金雞籠村的“帶頭人”。
今年,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
臨近全國兩會,楊廣奇(右二)走村串戶,與村民交談。人民網 張俊攝
雖然是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楊廣奇卻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對於金雞籠百姓來說,我是一個‘傳聲筒’,要傾聽民聲傳遞民意﹔對於金雞籠村而言,我又是一個‘火車頭’,要帶領村民振興鄉村。”
其實,在回鄉之前,楊廣奇在外打拼的事業風生水起,曾一度成為江蘇省安徽商會副會長。
“一邊是紅火的事業、優渥的生活,一邊是落后的山村、貧困的鄉親,如何選擇才能不負初心?”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楊廣奇毅然選擇反哺家鄉。
2018年,他接手了由兩個村合並而成的金雞籠村。村子位於三省交界,貧困落后不說,交通還閉塞。最關鍵的是,人心不齊,黨員干部沒激情,老百姓意見大,是十裡八鄉出了名的黨組織“軟弱渙散”村。
“年輕人都往外走,人情淡薄,各方面工作到了谷底。”回憶起上任之初,楊廣奇直言確實猶豫過,但也確實到了該觸底反彈的時候。
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出個樣子。
楊廣奇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訪村民、了解訴求。茶山道路設施落后、鮮葉運輸損耗頗大、村民意識良莠不齊……一條條“意見”被他逐字逐句記在本子上,也印在腦子裡。
找准病根,對症下藥﹔少說多做,實干興村。
首先就是大刀闊斧重拾新班子。在楊廣奇的帶領下,新組建村“兩委”,當時平均年齡隻有29.5歲,也是廣德市最年輕的村級班子隊伍。
“鄉村振興,出路在產業振興。”自從回鄉之后,楊廣奇始終思索著如何當好全村人的“大家長”。
依托村裡的萬畝茶園,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建立茶葉交易市場、動員新修茶山道路、注冊專有特色品牌……本就有著經商頭腦的楊廣奇,帶領鄉親們蹚出了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致富之路。
在他看來,鄉村振興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換言之,就是增強大家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做給老百姓看、帶著老百姓干、幫著老百姓銷,抱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楊廣奇扎根農村,硬是把一個村集體收入隻有“0”元的空殼村,變成了村集體收入達到213萬元的樣板村。
漸漸地,剛回來時的質疑聲不攻自破,他也逐步贏得了鄉親們的信賴與擁護,不僅他自己被評為安徽省“皖美村支書”,金雞籠村黨組織也獲得“安徽省五好村黨總支標兵”稱號。
“人大代表本身是很大的榮譽,當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何讓自己接下來的履職經歷更豐富、更充實?
楊廣奇表示,作為一名新代表,在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他會以“新學員”的身份,傾聽來自其他代表高屋建瓴的見解,不負一名人民代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從“茶園地”到“大會堂”,從“村支書”到“人大代表”,他坦言,既有壓力更有動力。這陣子,通過走訪村裡農戶,深入基層調研,收集一手資料,為的就是形成一份接地氣、高質量的建議。
“我是基層代表,最關注的還是我們基層農村。”採訪時,楊廣奇反復強調這一點,“我要把鄉親們的心聲,帶到北京去,進一步壯大鄉村產業,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對於金雞籠村今后的發展,楊廣奇胸有成竹:“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我們將在產業鏈融合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繼續下功夫,發揮金融杠杆的作用,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