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共建“連心橋”助力“微治理”

景美城靚、生活便捷,群眾擁有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自去年以來,含山縣持續大力實施暖民心行動,盡可能擴大覆蓋面﹔持續優化公共服務,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問題,讓群眾真正看到變化、得到實惠,不斷提升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服務下沉,讓基層治理有廣度
“誠招洗碗工、廚師、賓館客房服務員……有意向者可掃描‘社區快聘’二維碼,授權登錄后選擇小區位置,再完善個人信息,就可以輕鬆瀏覽社區周邊的意向崗位了。”在含山縣環峰鎮鼓樓社區內,社區黨總支書記劉興濤一通操作,一條條招聘信息在手機上清晰地顯示出來,再被推送出去。
家住鼓樓社區東苑小區的廟詩霞去年剛退休,一直閑在家中。當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宣傳“馬鞍山‘三公裡’就業圈服務平台”時,廟大姐有了“發揮余熱”的想法。
“剛退休感覺很輕鬆,時間長了,反而想出去找點事情干。”廟大姐打開微信上的“快聘”小程序,指著一條招聘信息說:“我看中了這個崗位,工資待遇不錯,每月都有休假,過段時間我就去應聘看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含山縣積極推進“三公裡”就業圈建設,以社區三公裡范圍內的居民、小微企業為重點服務對象,採用“政府主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線上線下聯動”的公共就業服務模式,達到“三公裡”內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就近就業的目標。目前,全縣“三公裡”就業圈平台居民累計訪問量達164626人次,小微企業注冊數284家,在招崗位數1132個,已投遞簡歷484份,98人實現了就業。
“感謝社區幫助解決樓梯扶手更換問題,讓我們老年人出行更放心!”家住翰林社區商業大廈的葉躍全老人向翰林社區黨總支表示衷心感謝。
商業大廈建立於20世紀90年代初,曾是含山縣地標式建筑。由於建設時間較長,樓梯間扶手損壞較為嚴重,被納入2022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這本應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是因為改造方案裡僅將損壞的扶手進行維修更換,也讓住戶們心中增添了幾分憂慮。
在民情議事廳內,社區黨總支書記賈圓認真聽取住戶的訴求后,立即來到居民樓內實地查看,隨后前往鎮建設辦、縣住建局等多個部門進行協商,並邀請相關單位到現場核實情況。最終社區與住建部門、施工單位達成一致意見,將商業大廈內的扶手一次性全部更換。“社區建立‘民情議事廳’,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有關部門聯動,就地解決市容衛生等問題16件,實現了微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的目標。多年來,社區未出現一起上訪事件。”賈圓說。
老有所養,讓基層治理有溫度
走進含山縣清溪鎮巨興老年護理中心,一幢四層樓高的現代化公寓,一排古色古香的涼亭,綠化景觀高低錯落,綠植花卉搭配亮眼,襯托出中心的清新雅致。
冬日的陽光暖暖地洒下,“舒心亭”外不少老人晒著太陽、拉著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天都有人幫我們打好水、拿好藥,一日三餐都安排很好,我在這裡過得很稱心!”75歲的劉慶英老人與兩位老太太細說著自己來到護理中心兩年多的感受,對中心體貼入微、耐心細致的服務連連稱贊。
辦公室內,護工楊萍正在給每位老人分配藥物。一個個透明的塑料盒上貼著老人的姓名,盒內整齊擺放著二十多個標注好服藥時間的小藥盒。“大多數老年人有基礎疾病,我們提前把老人一周內每餐需要服用的藥物准備好,防止老人服藥時出現差錯。”楊萍說。
去年5月,巨興老年護理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一所集養老養生、康復治療、休閑娛樂於一體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筑面積達3270平方米,擁有養老床位120張,配備了餐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讓老人不但能“老有所養”,更能“老有所樂”。
“中心附屬的含山巨興醫院醫技資源豐富,能夠在第一時間提供理療康復、化驗等醫療服務,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讓老人在這裡安享晚年、幸福養老。”中心負責人田超穎說。
在縣城內的望梅社區,新開設的老年食堂經濟實惠,老年套餐營養豐富,受到很多老年居民的點贊好評,成為老年朋友每天必來的“打卡地”。
“大伯,今天吃什麼菜?”“大媽,您的套餐是兩葷兩素收您12元,給您優惠了3元。”“大爺,飯不夠再來添啊。”中午時分,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員正熱情熟絡地招待著來就餐的老人。
自從老年食堂開業后,高良鳳老人與老伴便成了這裡的常客。“家裡就我們老兩口,買菜做飯后還要刷鍋洗碗,不如就在這裡吃點飯,省心又舒心。”干淨整潔的就餐環境,經濟實惠、營養豐富的餐食搭配,讓兩位老人贊不絕口。
含山縣民政局局長陶平介紹道:“目前,全縣已基本形成以公辦敬老院、民辦養老機構、社區日間照料、城鄉養老三級中心等為主體,‘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協調發展局面。我們將不斷健全養老服務配套和服務體系,為城關鎮及周邊鎮有意願的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文化娛樂、心理關愛等服務。”
“紅色物業”,讓基層治理有深度
“王大哥,這是你家2023年需要繳納的物業費,感謝支持我們的工作。”在含山縣望梅社區御景灣小區恆泰物業辦公室,工作人員朱雲雲正在收取物業費。
家住在8號樓的朱良愛老人曾跟物業反映,夜晚出樓棟后,光線很暗視線不清。物業經理王福紅了解后,特地在8號樓棟旁安裝了一盞路燈,方便老人出行。
小區物業的貼心服務得益於含山縣實施“紅色物業”建設。近年來,含山縣堅持黨建引領,搭建由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參與的三方協商議事平台,設立紅色議事廳,推行“3+3”聯動機制,黨員帶頭為群眾解難題,促進物業與居民之間的有效溝通,讓物業成為基層黨的服務工作隊,將物業管理服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工作。“‘紅色物業’就是好,服務更貼心。”朱良愛老人笑著說。
如何干好“紅色物業”?王福紅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將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不斷改進服務質量,與社區、業委會合力解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煩心事和揪心事。”
環峰鎮望梅社區黨總支書記高金香說:“社區黨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社區與物業公司、業委會共商小區管理,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有效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米’。”
漫步在大慶社區的中央花園小區,隻見道路干淨平整、車輛停放有序、綠化帶整潔美觀……很難想象,幾個月前這裡還是物業不願進駐的老舊小區。
中央花園小區2007年建成,僅有248戶居民。小區規模小,住戶少,加之開發商遺留問題等因素,不少物業公司不願接管。“過去,小區臟亂差。現在,在‘紅色物業’的管理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該小區退休干部陳步和老人為“紅色物業”點贊。
大慶社區黨總支書記裴仁瓊介紹道:“以前,因小區環境差,業主不願繳納物業費﹔物業費收不上來,導致服務更差,形成惡性循環。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加強了對物業公司的指導,協助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衛生、加強安全防范,物業公司逐漸得到群眾認可。”“‘紅色物業’就是要配合社區、業委會加強物業管理,用心把服務做好,共同為居民解難題。”振華物業經理王有貴說。“紅色物業”融入基層治理,架起基層干群“連心橋”。(郭萌 田斌鋒 李佑勝 方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