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移風易俗“加速度”,打造東至文明“新底色”

近年來,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不良習俗嚴重影響著社會風氣,也讓群眾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在池州市東至縣卻上演著與眾不同的畫面……
“池州大地春潮涌,掃黃打非樹新風。舉旗亮劍零容忍,激濁揚清斬頑凶。”近日,在東至縣官港鎮文化廣場上,省級非遺官港民歌傳承人、農民宣講員施鐵君正帶著小學生唱著這首《掃黃打非樹新風》,該歌曲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至官港民歌曲調改編而成。
官港鎮通過加強黨員干部警示教育、推動文明新風入鄉規或村規民約、嚴格不良行為懲戒等方式,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示范帶頭,堅決抵制“黃、賭、毒”等歪風邪氣,帶頭執行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等有關規定,以良好的黨風帶政風、轉社風、促民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與此同時,在泥溪鎮元潘村的鄉風文明評議工作上,結合鄰裡互助會,扎實開展鄉風文明評議工作,強化結果運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元潘村建立評議雙向影響機制,鄉風文明評議標准除了根據村規民約遵守情況以及正負面清單外,也結合黨員積分制、鄉風文明“紅黑榜”、泥溪好人、好媳婦好公婆評比結果等,鄉風文明評議結果直接影響各項評選活動,對於分值低的農戶一律不給予評優評先。通過雙向影響,帶動村民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提升道德素養。
在昭潭鎮潭東村村口,“美麗潭東”四個大字格外顯眼,池塘、走廊、徽派建筑……構成了一道東至南部山區的風景線。近年來,該村將移風易俗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紅白理事會制度。“對老人最大的行孝,就是常回家看看。多跟老人聊天,多給老人做飯,這比什麼都強。”村民秦正澤說,雖然農村傳統風俗有著特有的人情味,但一些陳規陋習,在農村還一定程度存在。不過,這些年,隨著移風易俗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觀念,認識到“厚養禮葬”“喜事新辦”才是正道。
昭潭鎮紅白理事協會於2017年1月成立,旨在倡導文明節儉理事,是東至縣首個專門協會。近年來,紅白理事協會統一紅白事標准,宴請不超過20桌,每桌宴席450元至520元﹔一禮一客,限制隨禮數額,隨禮禮金不超過200元﹔倡導“限菜令”、電子鞭炮、電子花圈等。目前理事會成員94人,組織開展文明祭祀、煙花爆竹禁燃、紅白事簡辦等移風易俗類活動幾百余場,大大減少了紅白事攀比浪費現象,降低了村民時間、金錢成本,獲得了村民們廣泛贊譽。
為了革除陳規陋習,木塔鄉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施策,率先在祝山村、大田村、蘇村村開設3家“愛心超市”,將“愛心超市”的積分激勵制度納入村民日常管理,並將移風易俗、誠實守信、孝老愛親、見義勇為、環境整治、志願服務等納入積分兌換范圍,引導村民自覺踐行移風易俗新風尚,走出了一條“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共建美好鄉村”的新路子。
目前,木塔鄉3家“愛心超市”運行正常,每家“愛心超市”月均積分達5000多分,年均銷售額約12萬元。全鄉勤勞致富、扶弱助困、熱心公益、崇善崇德的氛圍濃厚,“小積分”積出了“大能量”,積出鄉風文明新風尚。
官港鎮的掃黃打非民歌、泥溪鎮元潘村的 “鄰裡互助會”、昭潭鎮紅白理事會的一桌九菜“限菜令”、木塔鄉的“愛心超市”……如今,在東至,婚喪嫁娶簡辦、家風家訓宣講、扶弱濟困、志願服務、“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移風易俗之風盛行。
下一步,東至將著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寧的鄉村精神風貌,把“和”的理念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各領域,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確保農村人心向善、穩定安寧,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抓手、平台和載體,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方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